周国平:人工智能与人的全面发展|晨读 | 情感
运用和享受自己的精神能力,思考,爱,向善,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即在于此,如果都被机器人取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人工智能是最时髦的新科技,虽然尚未实际运用于教育,但是,这方面的遐想已经很多。那么,我不妨也来遐想一番。我相信人工智能将来在教育上有所可为,但是必定有其限度,这个限度是,它不可能取代教育和学习的过程。这里的关键在于,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在我看来,不管教育发生怎样的变化,它的本质始终是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因此目标始终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那么,我们要问的是,人能够依靠人工智能让自己全面发展吗?而这又取决于,人工智能能够真正具备人的各种精神能力吗?
现在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是,人工智能能否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智能,我想把问题拓宽一些,因为人的精神能力不限于智能,还有情感和道德,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三者的情况。按照我粗浅的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是算法,就是把信息数字化,通过处理大数据找出其中的逻辑。因此,凡是不可数字化的因素,都在人工智能的权限之外。
先看智能。人工智能的强项是智能,这从命名就可以知道。人类智能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是知识、逻辑、记忆力,还是直觉、灵悟、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是后者,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是创造的源泉。那么,如果后者无法数字化,人工智能就始终欠缺人类智能的核心因素。比如说,人工智能可以把迄今为止相对论领域的全部知识数字化,但是首先得由爱因斯坦发明出相对论,人工智能发明不了。
再看情感。我倾向于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有各种外在表现,主要是表情、语气和话语,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视觉影像、语音、文本加以识别和模拟,形成一种情感的外观,从而让人类根据自己的体验赋予它们以情感的涵义。但是,这与人工智能自身拥有情感是两回事。只有活的生命体才能真正感受快乐和痛苦、期待和恐惧、爱和恨这类情感,而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成为活的生命体。
道德的情况与此类似。人类道德的基础,一是作为生命体对其他生命体的同情心,二是作为精神性存在的尊严感。人工智能最不可能拥有的,就是生命和灵魂,因此不可能形成道德良知。
人的精神能力,包括智能、情感、道德,从根本上说,都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之上的。我说的主体性,是指每个人都具有对自身同一性和延续性的意识,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我”。是我在思考,我在爱,我在向善。人工智能之所以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的精神能力,根本的原因是它归根到底是机器,不是主体,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
所以,我的结论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不管人工智能多么发达,人的全面发展还得靠每个人自己。这真是好事。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还可以补充说:我爱故我在,我向善故我在。运用和享受自己的精神能力,思考,爱,向善,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即在于此,如果都被机器人取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 周国平:人工智能与人的全面发展|晨读 | 情感】近年科技方面最轰动的新闻,是马斯克的公司展示了植入脑机芯片的小猪。这家公司的愿景是,通过植入芯片把人脑与计算机联结起来,实现双向信息交换。有人为之欢欣鼓舞,认为这个愿景实现之后,学习就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了。比如说,你不用再阅读,只要把文本信息直接传递到你的大脑芯片上就可以了。且不说这个所谓愿景能否实现,即使能够,我相信大多数人也会拒绝采用的。把大脑变成大量文本的储存器,放弃阅读本身的种种快乐,这是懒人的理想,而结果则是成为蠢人。(周国平)
推荐阅读
- 条例|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学士学位有区别吗
- 教育|《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于红岩
- 技能|《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王安屹
- 申论|初中数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专题讲解+例题解析+专项训练,收藏
- 陌生人|孩子不愿与人打招呼,就是没礼貌?原因没那么简单!
- 讲座|特殊寒假,与知识一起过年
- 高考|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试——肝与胆病辨证9大考点小结
- 中学业|宿州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学科考试工作方案
- 澳大利亚将暂时取消背包客与国际留学生签证申请费用
- 数学|18岁一战成名,与“韦神”齐名的北大才子,数学界“颜值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