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跟拍的10个学生都考上了清华,这是个什么锦鲤剧组!导演柯永权和你聊聊大学( 二 )


封面新闻:请问清影工作室作为深耕纪实影片的学术团体和影像机构 , 在这部纪录片中进行了哪些创新与探索?
柯永权:清影曾先后参与了《喜马拉雅天梯》《无问西东》《大河唱》《棒!少年》等院线力作 , 也推出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六百年》等火遍全网的爆款 。 那么在《大学》这部电影里 , 我觉得比较创新的一点是我们除了去拍摄思维人物之外 , 其实也在尝试把大学人格化进行拍摄 。
封面新闻:影片中有展示很多清华学子的日常细节 , 对很多人来说 , 清华学子的日常学习、社团、类似于人文清华等活动令人憧憬又好奇 , 因此想请问导演是否会考虑将这些场景拍摄成几集的纪录片?
柯永权: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想法 。 在三年之中 , 我们拍摄了1000个小时的素材 , 完全可以剪辑成很多部片子 。 如果《大学》在院线上的成绩还不错 , 我们有机会将这些素材剪辑成几集纪录片 , 放在互联网平台上播放 。
封面新闻:影片跨度三年 , 会不会考虑像BBC的《人生七年》一样 , 做一个中国版的七年?面向对象也从清华人扩展到芸芸众生?或者 , 主创团队有没有打算拍小学、初中、高中 , 有没有打算去拍隔壁的北大?
柯永权:《大学》其实并不止是描述清华 , 更多是想探讨大学之道 , 所以我们的英文翻译也写成了the great learning , 而不是说的the university , 这个翻译源自四书五经中《大学》这本著作 。 我们借用它的英文翻译 , 也想表达我们在探讨的教育 。
封面新闻:截止到今天 , 《大学》上映8天的总票房是约400万元;与此同时 , 影片的豆瓣评分高达8.0分 , 对于国产纪录片面临的“高口碑低票房”处境 , 您有何看法?有没有什么应对的措施?
柯永权:我的上一部片子《大河唱》也在院线上映 , 同样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 我们的电影出自不知名的纪录片导演之手 , 没有演员 , 都是真人真事 , 无法与大制作的商业片竞争 。 其实国外有很多纪录片、艺术片是在专门的艺术院线上映 , 期待我们未来也有类似的机制 , 让更多影迷有机会看到这类题材的电影 。
封面新闻:导演想要观众看过片子以后 , 对大学有什么样的领悟?
柯永权:我们创作的态度是与观众交流、探讨 , 希望有更多观众观影之后分享观影体会 , 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 正如我们的纪录片 , 在创作之初不预设立场 , 而是先对人物观察之后通过多年的跟拍慢慢去感受这个故事 。
很多观众分享 , 他们从电影中得到理想主义的感召 , 还有很多高三的朋友反馈 , 观影之后恨不得要加倍努力学习 , 备受鼓舞 , 我们希望不同观众从电影中得出不同的结论 。
封面新闻:看字幕才发现是马识途为片名题词 , 片尾还特别鸣谢了成都七中 , 能否说说幕后故事?
柯永权:马识途老先生是清华校友 , 他对我们电影特别支持 。 成都七中是我们跟拍高三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生源地 , 有几位拍摄对象来自成都七中 , 我们当时在成都拍了很久 。 我们见识到了成都七中同学的优秀 , 在这里特别感谢他们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 , 欢迎向我们报料 , 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 , 报料QQ:338640571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