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教育非得通过课外活动?知识更迭,怎样的“土壤”能让创新人才更高产


学生|创新教育非得通过课外活动?知识更迭,怎样的“土壤”能让创新人才更高产
文章插图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公众的共识和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要实现这一目标,实施创新教育是关键,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保证。
要看到,创新意识的培养游离于具体的教学、缺乏配套实践活动是目前高校创新教育必须直视的短板。当我们忽视把课堂作为人才培养主要场所时,很难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在高校,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应该融入教学全过程,并紧密结合学科特色。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综合性工程。如何通过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
创新教育怎能仅圈定在课外活动中?
近年来,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大学生的创新行为触发具有关键作用。
但是,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脱钩,针对创新意识培养缺乏配套的教学实践活动。
首先是培养模式太宽泛。高校多采用“动员”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通常是对时势变化、文件精神、政策要求的响应,举办各类讲座、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活动,这种培养模式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且浮于形式,难以保证培养效果。
其次是培养活动不配套。高校开展的各类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的活动通常不是以系统培养为目的,与理论培养相对应的实践活动是缺位的,难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热情。
同时,培养场域的割裂也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许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将创新教育圈定在课外活动中,将课堂教学局限为传授知识,人为地割裂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
创新是整个教育模式、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全局性功能性的改变,并不是局部的修改和增减,是整个课内与课外教育的融合,因此,要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融入、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配套相适应的教学实践活动。
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盲目的,应立足学科特色、时代特点,探索成体系、有特色、且成效卓著的培养方案。
简言之,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得以持续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性人格的养成,这均是在各项活动和环境中熏陶而成的,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有目的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即开展有效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
如何最大限度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思考是创新的源泉,而传统课堂上,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各项教学活动和环境中熏陶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将创新意识渗透到整个教学中。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新思想、新设计和对问题的质疑,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多问“为什么”和“怎么办”,引导学生更多独立思考。
教师在讲授每个知识点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既定事实或现成结论,而是应该多强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个结论” “它是如何产生的” “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等,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厘清知识概念的来龙去脉,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思维阶梯的层次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学生|创新教育非得通过课外活动?知识更迭,怎样的“土壤”能让创新人才更高产
学生|创新教育非得通过课外活动?知识更迭,怎样的“土壤”能让创新人才更高产
文章插图
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也许能够帮助学生记住某些概念,或者利用这个概念解题,甚至可以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如果大学教育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恐怕脱离了教育的本质,甚至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说: “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它能对外部的刺激作出最精密的反应,你不能像对待工具一样,把它磨锋利了才去使用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