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不分具体专业按大类招生,高招新模式怎么就成了“陷阱”?( 二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马进喜介绍实行大类招生的原因时指出 , 大类招生和培养能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 也更加符合当前学科交叉、专业界限淡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 , 符合一流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
不过 , 另一股推动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力量 , 可以说是“现实所迫” 。
2014年 , 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 启动新高考改革 。
“高考改革之后 , 原有的高校录取规则发生重大变化 。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向科技日报采访人员分析 , 新高考的志愿填报一般有两种形式 。 一是专业(类)+院校 , 即一个院校的一个专业(类)是一个志愿 , 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二是院校+专业组 , 1所院校拆分为若干院校专业组 , 1个院校专业组即为1个志愿 , 也是平行志愿投档 , 其本质是把高考选考要求相同的专业归集在一起 。 “老高考报志愿的本质是选学校 , 新高考后报志愿的本质是报专业 。 ”陈志文说 。
“专业优先”的投档方式 , 实际上削弱了名校光环对弱势专业的保护作用 。 有些时候 , 普通高校的强势专业分数甚至能超过老牌“211”“985”高校 。 在这种情况下 ,院系合作 , “抱团取暖” , 既增加了考生的录取机会 , 也成为高校提高生源质量、稳定录取分数线的重要举措 。
目前 , 国内高校的大类招生大致有三种模式 , 有些高校这几种模式均会采用 。 一是按学科门类招生 , 根据专业相近理念 , 将全校的专业重新整合成如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学、电子学等若干大类 , 如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二是以试验班形式招生 , 面向部分学生 , 如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武汉大学工科试验班;三是新生统一进入一个学院 , 在低年级时不分专业接受通识教育 , 之后再确定专业 , 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 。
课程设置不合理 , 冷热专业差异大
北京某“双一流”建设高校 , 近几年也成立了书院 , 全面实施大类招生 。 该校某书院教师刘江(化名)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学校的改革 , 确实是在摸索中前行 。
大类招生 , 就需要大类培养 。 但打通院系壁垒之后 , 怎么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 , 上什么课 , 成了一个新问题 。 一开始 , 习惯了专业教育的老师也很迷茫 , 至于课程设置 , 只能让大类专业涉及到的学院自行协商 。 “最后 , 怎么上课成了各个学院的博弈 。 ”
陈志文也直言 , 有的学校看起来搞了大类招生 , 但只是把大类招生简单作为应对新高考的举措 , 并没有抓住改革良机 , 下大力气推行大类培养 。 只有大类培养之名 , 没有大类培养之实 。 真正的大类培养 , 要重构课程体系 , 而不是简单搞大拼盘 , 大杂烩 。 “我管这种叫‘对付性’大类培养 。 ”
如果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 带来的问题就是 , 通才培养不成 , 专才又是半桶水晃荡 。 有些老师对大类招生有意见 , 认为大类招生弱化了专业教育 , 压缩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时间 。 “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 , 有相当比例的孩子 , 在专业分流后还处于一种专业知识欠缺的状态 , 还得再补课 。 ”张端鸿说 。
高校一般会在一年的大类培养后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 , 志愿优先 , 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其他表现 , 有的学校也会将高考成绩作为参考因素 。
“都说大类招生扩展了学生的专业选择自主权 , 给了他们更充足时间了解专业、认清自己 。 但这可能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 ”刘江坦言 , 从这几年专业分流的情况来看 , 即使上了一年的大类基础课程 ,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还是感到迷茫 。 他感慨 , 很多孩子欠缺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学生一直以来最不擅长的事 , 就是做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