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教育新观察|思政元素融入理工专业课 大学思政可以这样上( 二 )


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实效,2017年,华理成立领导小组、出台试点方案、立项建设课程。2018-2020年本科立项建设110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性课程,目前已建设完成70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同样紧锣密鼓,13门课程入选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项目,其中就包括郭卫斌领衔的“C程序设计语言”。
如今,华理老师们纷纷行动起来,深挖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元素,与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精心匹配、有机融入,为专业课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界一切都会自发由有序趋于无序状态,所以环境破坏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要想把破坏的环境和污染的河水重新治理,需要付出大量的能量,因此保护我们的环境意义重大。”“大学物理”课上,授课教师张孟引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把保护环境与物理规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自发意识到环境破坏的恶果和治理的难度。
“青青蒿草,拳拳报国,初衷不灭,医治万民。屠呦呦冒着生命危险带头试药,先让自己感染上恶性疟疾,最终证明了青蒿素有很好的疗效。”“有机化学”课上,沙风老师用屠呦呦和她获得诺贝尔奖的案例,使同学们深入了解青蒿素的成药历史,感受中国顶尖科学家的精神与风骨。
“‘一定要造出中国自己的煤气化技术。’这是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团队创始人于遵宏教授立下的誓言。团队30年如一日,发扬‘汗水哲学’精神,运用流体力学知识,创新性开发世界领先的多喷嘴撞击流气化炉。”“流体力学”课堂上,授课教师李伟锋用华理人勇攀科研高峰的故事,激发学生科研动力。
从本科教学到研究生教学,华东理工大学力求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张炯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