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会|北京大学前任校长谈预聘制的是非,从北大师资聘任制发展看大学里的人才阶梯( 三 )


新建的分子医学研究所和工学院,是最早全面实施教师预聘制和预算管理的机构。在改革初期,学校给予这两个机构较大的自主权,学校只设定年度预算和教师年薪上限,具体聘任完全由院系决定。后来,随着新设机构增多,最终聘任权转到了学校聘任委员会。
在2005年设立的“百人计划”,为引进35岁左右的青年学者专门设立,为避免“近亲繁殖”,开始时还规定不包括毕业生留校。
“百人计划”实行预聘制和年薪制,直接认定为博士生导师,并提供较强的科研启动。由于一时难以达成共识,采取了院系自愿参与的方式。“百人计划”得到了海外青年学者的热烈响应,有很多有潜力的青年学者申请加入,完全改变了人才引进的被动局面。经过多年的试行和探索,学校在2014年决定所有新聘教师实行预聘制,“百人计划”至此也完成了历史使命。
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新的预聘制与老的人事体制共存,不同的理念和方式难免矛盾冲突。
老体制关注的重点是职称晋升,采用相对评价的方式,每年确定晋升名额,在众多候选人中遴选优秀者。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还是会关照资历比较深的教师,这也是人之常情。而预聘制则关注从选优、支持发展到最终审核的全过程,更注重青年学者的培育和成长。另外,长聘审核是与国内外优秀学者进行比较,发展的目标和标准都更加清晰明了。当两种体制共存时,人们总会有“这山看着那山高”的感觉。老体制认为预聘制的待遇和学术发展条件更好,难免有不满情绪,而没有看到预聘制高的标准和高的风险。预聘制认为老体制更稳定,也会有思想波动,但殊不知老体制教师的学术成就,是在缺少支持的情况下取得的,相对而言要困难得多。在双轨并存期,学校必须明确改革目标,统一思想,坚持既定方针不动摇,才能渡过这段风险期。
与当年的国家价格改革类似,双轨制是必要的过渡,但最终目标是并轨。北大的教师人事体制并轨始于2016年,经过两年过渡,于2018年完成。在过渡期间,保留了老体制的晋升通道,允许教师选择在老体制晋升,或通过预聘制的长聘审核进入新体制。老体制晋升的名额有限,而长聘审核不限名额,因此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选择了后者。
从2018年开始,所有教师都需先通过预聘制的长聘审核,才能继续晋升。考虑学校实际,没有通过长聘审核的老体制教师,可以转入专职教学或专职科研系列,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这两个专职系列中继续得到晋升。同时,学校积极拓展资源,改善老体制待遇,缩小新老体制在薪酬收入上的差别。北大的新老体制并轨是比较成功和平稳的,没有大的波动。当然,老体制转轨是一个长期过程,继续实事求是地把握标准和尺度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学术评价做出行政决定,把握两者间的平衡非常重要
在选拔和培育青年学者、增强人才竞争力等方面,预聘制的优势和潜力非常明显。但在具体实施中,各学校的差异很大,有些已经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效果也比较好;有些才刚刚开始,还有一些诱发较为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究其原因,有些是对预聘制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没有关注入口选优和支持发展;有些是对风险估计不足,改革进程的把握不到位。但我相信,随着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入,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还有一些是与我们的文化和制度有关的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努力,更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预聘制的核心是保持教师学术创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经过了长聘审核,教师就可以免受外界干扰,专心自己的学术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