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被美国制裁的这所大学,撑起了中国工业的半边天( 三 )


没教材怎么办?他只能每天到图书馆去查阅外文资料 , 用透明纸描图 , 如饥似渴地摘抄 。 几年下来 , 他整整摘抄了几十本厚厚的资料 。
没设备怎么办?他从垃圾堆里捡来没有示波管的示波器 , 从废品收购站淘来一堆废旧玻璃器皿 , 花钱从工厂买来淘汰的机器泵 , 建成了“豪华”实验室 。
新中国的激光专业诞生了 。
在哈工大 , 在那个岁月 , 很多人像马祖光 , 马祖光像很多人 。
这800名青年教师成了新中国工科高校的中流砥柱 , 被称为“八百壮士” 。
八百壮士 , 用青春和智慧奠定了中国工科的基础 。
在他们的努力下 , 哈工大创办了24个新专业 , 成为国内各工科院校兴办新专业的策源地 。
后来的诸多大学 , 其实都是拆分哈工大而来 。


1952年 , 哈工大航空工程学院迁到清华大学 , 后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的航天系合并成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
1958年 , 哈工大航空系火箭及导弹专业援建西北工业大学 , 就此扎根 。
1959年 , 化工系 , 齐齐哈尔大学 。
1960年 , 重型机械学院 , 燕山大学 。
1961年 , 电力专业 , 华北电力大学 。
1964年 , 高电压技术和电厂化学专业迁往武汉 , 后并入武汉大学 , 成就了其王牌专业——水利 。

1965年 , 机械专业 , 兰州理工大学 。

聚是一团火 , 散是满天星 。
哈工大的浪漫 , 还真吃不消 。
图 | 源于公众号--哈尔滨工业大学
03 摘下星星给你
“土味霸总”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爱好 , 就是喜欢上天 。
中国第一个航天学院就是哈工大航天学院 。
航天学院所在地 , 就在哈工大主楼 。
图 | 源于公众号--哈尔滨工业大学
这个造型独特、气势恢宏的建筑是哈工大的象征 , 它依托着两旁建筑拔地而起 。
楼顶那根直刺苍穹的桅杆格外醒目 , 桅杆顶部似乎缓缓转动的齿轮托起五星 , 似乎在宣告:我要冲上云霄 。
1995年 , 哈工大真的决定自己上天摘星星 。
当时北京召开“关于中国研制小卫星”的会议 , 讨论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卫星 , 哈工大默默拿出了准备已久的方案 , 震惊四座 。
哈工大着手研究小卫星之初 , 大多数教师恰好是风华正茂 , 有的甚至才博士毕业 。
“自从加入卫星研制的队伍 , 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了节假日、休息日的概念 。 ”
老师们上午还在给学生上课 , 下午就拎着皮箱坐上了火车 , 在颠簸与轰鸣之中睡一个难得的好觉 , 然后投入到科研之中 。
夜以继日 , 前仆后继 。 在雄心壮志面前 , 困难算不得什么 。
终于 , 在2004年4月19日零点 , 一声地动山摇的巨雷震碎夜晚 , 一条巨龙飞上星空 , 那条龙名叫“试验一号” , 却是中国第一颗由高校自主研制的卫星 。
太空 , 你收到了吗?来自哈工大的问候 。
图 | 源于公众号--新华网
到了2020年 , 太空已经烦了 , 因为哈工大已经发射了20颗卫星 。
还有一颗名为“紫丁香二号”的小卫星 , 这是我国首颗由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 。
图 | 源于公众号--新华网
没有什么比支持学生发射卫星的大学更酷的了 。
纵观哈工大的历史 , 我们才能知道他们为什么执着航天 , 因为这是一种来自骨子里的霸气和坚持 。
从东方红 , 到神舟一号 , 从嫦娥一号 , 到祝融号 。
在酒泉的茫茫戈壁 , 在太平洋的“远望号”上 , 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你都能看见哈工大人的身影 。
难怪杨利伟在演讲时说:“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