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亲子实训中体验陪伴孩子的奥秘

一听就懂 , 一做就错 , 时间一长就忘 , 这是当前家长在学习家庭教育过程中最常出现的现象 。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理论太晦涩 , 是家长们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 还是已经养成的教育习惯势力太强大?家长作为成人 , 家庭教育学习有哪些特征?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 , 生活即教育 ,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能否转化为生活情景中的干预式行动?
为了突破家庭教育指导的困境 , 帮助家长更好地学习领会与实践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 , 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学研究团队利用暑假开展了亲子实训实验研究 , 带领12个家庭走进山西研学旅行 , 家庭教育实训师根据计划在旁观察、提醒 , 设计问题、促进反思 , 提供建议、实践练习 , 在真实生活情境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引导家长发现问题 , 分析教育观念 , 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
“充分准备 , 不打无准备之仗”
理论是简化的 , 生活是复杂的 。 没有哪个教育理论能够完全套装某个孩子的成长 , 家长需要领会各种家庭教育的观念和知识 , 把理论灵活运用到日常家庭生活中 。 在实训营的行前培训中 , 实训师要求家长和孩子先探讨如何做好出行的各种准备 , 如让孩子自己准备行李箱 , 提升孩子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 培养孩子管理好自己物品的责任心等 。
在机场候机时 , 接到航班延误5小时的通知 , 如何帮助孩子安排好登机前漫长的等待时间就成了摆在家长面前的考验 。 孩子们表现不一:有些孩子转来转去 , 不停询问何时起飞;有些孩子结伴闲逛 , 购物聊天;有些孩子掏出书本 , 安静阅读 。 家长们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些家长不停在喊叫、拉拽飞奔追逐的孩子;有些家长时不时烦躁地看着时间 , 捧着手机随机翻阅着 , 发着朋友圈“真倒霉 , 延误这么长时间”;也有些家长在一旁安静地看着书 。
根据孩子和家长们的表现 , 实训师将家长们集中起来分享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准备充分的家长 , 遇到突发情况时不慌乱、不抱怨 , 而是积极面对 , 把每一次挑战都当成孩子成长的机会 , 也看成指导孩子能力提升的机会;准备不充分的家长则将航班延误看成一次偶发事件 , 烦心地等待这难熬的时间尽快结束 。
实训师要求家长和各自的孩子讨论接下来的整段时间如何安排 , 如何编排阅读、娱乐、逛街、作业等内容 。 很快 , 通过家长有意识的交流 , 每个家庭的“延误计划”就出笼了 , 喊叫声没了 , 为手机的使用争吵没了 , 每家都在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
一位来自南京的妈妈说:“我以为自己看书孩子就会跟着模仿 , 看来错了 , 还是需要有意识和孩子沟通 , 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方案才行 。 有了这个‘延误计划’ , 孩子和我的行为都有了方向 , 我也少了命令和喊叫 , 多了提醒与帮助 , 孩子也不烦躁和逆反了 。 看来‘身教重于言传’ , 要想榜样示范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 交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 ”
“我终于理解了老师的信息”
文化研学中 , 最多的活动就是参观博物馆 。 听博物馆讲解员介绍 , 这对大部分孩子的专注力水平是挑战 , 不少孩子要么左顾右盼 , 要么脱离讲解队伍四处游荡 , 要么在听讲解时想到什么就随意打断讲解员……这些表现 , 不仅反映了开放空间中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刺激物太多 , 同时也反映了孩子本身的专注水平 。
当实训师引导家长有意观察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的站位时 , 不少家长似乎有所感悟 。 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妈妈说:“如果以讲解员为圆心 ,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孩子形成了第一圈层 , 我们家长形成了第二圈层 , 实训师形成第三圈层 , 但是我家孩子经常游离到第三圈层 。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内容不具有吸引力 , 经过观察 , 发现不论讲解员的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 , 我的孩子都在游离 。 我一下子明白了 , 平时学校老师给我发信息 , 说我家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 原来是这样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