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工作|思维导图受热捧 思维导图并非万能钥匙过度神化适得其反

思维导图到底有多火?在网络上各类经验分享、教学书籍、培训课程令人眼花缭乱 。 有学校教师用它进行教学 , 还给学生专门布置画图作业;学生用其复习 , 有企业员工用它汇报工作;甚至有家长把它看作教育的“必备武器” , 专门为孩子购买相关课程……
随着思维导图的升温 , 网上逐渐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 一方面 , 支持者赞其是灵丹妙药 , 一旦学会使用 , 学习、工作便可实现质的飞跃 。 另一方面 , 有人诟病越传越神的思维导图只不过是营销骗局 。
为此 , 采访人员采访多位专家和教师 。 他们均认为 , 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工具有其便捷性 , 可以帮助使用者实现高效学习和工作 。 但学习是很个性化的活动 , 不可能有什么快速成功的万能钥匙 。 神化思维导图 , 过度迷信商家宣传的“伪科学” , 会误导孩子的思维发展 。
思维导图成为学习“必备武器”?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Thinking Map) , 是被誉为“记忆大师”的英国人托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的概念 , 即借助可视化的图形结构呈现 , 帮助整理思维 。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 , 已有不少学校的老师将其运用在各种教学场景中 。
“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思维导图 , 效果不错 。 ”闵行中学高中政治教师谢晓东介绍 , 对于在识记方面存在短板的学生 , 通过画图整理知识点 , 能够提高记忆效率 。 临近期末 , 他往往会给学生提供一份自己梳理的思维导图 , 让学生根据核心框架去完成细节内容 。
如果说在学校 , 老师们只是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 。 那么在一些平台的热炒之下 , 思维导图已成一些家长眼中让孩子在学习上抢跑的项目 。 在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何骏看来 , 思维导图被“神化” , 背后离不开营销市场的助推 。 尤其近年来 , 随着学习意识的提高 , 不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都渴望“培训自己” , 提升综合素养 , 让“成功”来得更快一点 。
在这种焦虑心理下 , 不少人会受到广告营销的诱导 。 尤其家长看到广告中提到“学会思维导图 , 写作缺乏思路、背诵古诗词太吃力、学习笔记一团糟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等说法时 , 很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对号入座 。
专家介绍 ,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 商家利用了“幸存者偏差”的心理 。 所谓“幸存者偏差”是指仅看到筛选后的结果 , 从有偏向的子集中得出面向全集的结论 。 比如 , 人们总是从网上看到有人因专门学习思维导图而实现成绩提升、升职加薪的消息 , 便会将使用思维导图和成功划上等号 。
“学习没有捷径 , 不能指望一个工具就能提升全部技能 。 须知 , 再好的工具背后都是人的长期努力和汗水 。 ”上海中学语文教师俞超说 。
过度使用反会影响学生思维
作为学习工具的思维导图是否适合所有学生?多位一线教师的回答高度一致:并非如此 。 尤其当思维导图被过度使用 , 变成一项硬性作业 , 很可能带来反向效果 。 这点从阅读作业呈现中可见一斑 。 采访人员在调查中发现 , 就以语文为例 , 配合整本书阅读 , 有语文老师布置了思维导图作业 , 比如:为《乡土中国》的每一篇章都做一个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梳理鲁滨逊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困难和他的解决方式等 。 原本是想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实现深度阅读 ,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学生把思维导图理解成了提纲 , 有学生提交了一份相当精美的树形结构图 。
【汇报工作|思维导图受热捧 思维导图并非万能钥匙过度神化适得其反】俞超认为 , 整理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 , 若学生将重心放到了绘画上 , 无异于本末倒置 , 反而会让思维僵化 。 思维导图只是辅助思考、提高效率的工具 , 图画得精美与否 , 并不能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划上等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