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清华一院长提醒新生:不要选课太多,要保有自主学习阅读时间


新生|清华一院长提醒新生:不要选课太多,要保有自主学习阅读时间
文章图片

清华大学日新书院2021级开学典礼王中忱院长致辞
瞩望后浪:
人文学术将因你们的加入而更具魅力
亲爱的日新一字班同学 , 尊敬的各位老师:
今天是一个喜庆的日子 , 是日新书院的节日 。 大学宛如一条河流 , 因为有后浪源源涌来 , 所以始终川流不息 。 亲爱的一字班同学 , 你们的到来 , 给刚刚设立一周年的日新书院带来了繁盛景象 , 也为清华人文学科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 我和书院的老师们都期待并相信 , 人文学术将因你们的加入而更加朝气蓬勃 , 富有魅力!
强基计划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 , 选拔和培养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优秀人才 。 日新书院是清华大学为实施强基计划设立的五个书院之一 , 主要负责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 。
强基计划的招生选拔 , 给有志报考者预留了充裕的考量时间 , 同学们决意在报考志愿书上写下历史学、哲学或中国语言文学、古文字学专业的时候 , 肯定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对所选专业做了了解 , 而在今后的学习中 , 也会有很多老师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深度阐述学科的内涵 , 在此我谨从个人的理解 , 谈谈以文史哲为主体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 算是一个初步的导引 。
首先我要说 , 人文学是具有大用途的知识 。 之所以这样说 , 自然是有感于长期存在的把基础学科看作是无用知识的偏见 。 这种偏见甚至把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也视为无用 , 遑论人文学科 。 不过 , 尽管这种偏见至今仍在广泛地影响着社会舆论 , 我也无意在此多做反驳 , 因为早有先贤对基础学科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做过缜密而充分的学理性论述 , 人文学知识对人的心智形成、价值观的确立、人格与情趣的养成 , 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 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 而在被视为应用性学科的社会科学领域 , 具有深厚人文学造诣、文史兼通的知名学者更是不胜枚举 。
如果可以补充一点例证 , 我倒很想介绍来自自然科学家的看法 。
第一个例子来自彭刚老师推荐的一本题名《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的书 , 作者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创院院长和后任院长 , 据这本书记述 , 荷兰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首位获得者范特霍夫第一次出任教授职务时所做演讲的主题是《科学中的想象力》 , 而为了以实验的方式来为他的论点提供证据 , 他收集了200位科学家的传记 , 并仔细寻找他们对艺术和文学的兴趣 。 而在谈自己的研究经验时 , 范特霍夫则这样说:“我不过是一个想象力活跃的人 , 我对《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和对《百科全书》一样深信不疑 。 ”(参见《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8月 , 24—25页 。 )
另外一个例子更为切近我们的身边 , 来自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创办人、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先生的口述自传《我的几何人生》(《译林出版社》2021年3月 。 )丘先生回顾自己少年时代最爱读的《红楼梦》时说:“我从十岁开始阅读这小说……当时意想不到的 , 却是这小说的结构 , 后来竟然影响了我对数学的看法 。 ”(同书133页)而在丘先生主持制定的以培养数学领军人才为目标的求真书院的培养方案里 ,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名著导读”等赫然列在“硬核课程”里 , 这显然来自他对科学和人文关系的深刻理解 。
对于从事人文学术的学人来说 , 这些事例会让我们增强对学科的自信 , 同时也会让我们感受到激励和鞭策 。
其次 , 但这里所说的“其次”仅是表述的前后顺序而非重要性程度之分 , 人文学科是一个开放的学科 , 从不自我封闭于一隅 , 既愿意为其他学科提供基础和支撑 , 更注意积极从相关学科汲取营养和动力 。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 , 日新书院的培养方案 , 专门设置了“交叉深化”板块 , 鼓励同学们在学好“专业主修课”的基础上 , 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学习 , 期待同学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开阔视野 , 探索新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