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莫让“成功”替代“成长”
作者: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异——人才口径、课程组织、能力结构 , 讨论很多 。 除此之外 , 我们还应更关注专与通所植根的共同基础——教育生活 。
知识、能力与教养均需要在教育生活中融通 。 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 , “自主的学习者”不只是培养的目标 , 甚至成为教学的前提 。 于是 , 学习遮蔽了教育 , “成功”替代了“成长” 。
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反思他的本科教育 , “我知道我不知道时 , 我会努力地去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时 , 谁来提醒我应该去知道?”美诺就曾提出类似的疑问 , 柏拉图也借此讨论过“学习的悖论”:如果他知道 , 他没有必要去探究;如果他不知道 , 他没有能力探究;因为他不知道他打算探究的对象是什么 。
“自主的学习者”如何能“自知无知”?我们身边的一些年轻人 , 一方面热衷于在熟知的领域里精益求精 , 不断刷新各种指标;另一方面他们热衷正反馈 , 安于舒适区 , 不能忍受挫折 , 不敢也不能面对不确定性挑战 。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认识自己” , 却演变为通过数字来认识自己 , 通过指标来展示自己 。 让自己在各项评估标准、奖赏制度中具有“能见度” 。 通过各种证据 , 如GPA、获奖来为自己打造合宜的“人设” 。 如此定义自我 , 书写自己 , 创造自己——自我的主体性表现为将自我客体化为一个个不断优化升级的“项目” , 从分数到指标 , 从优绩到美体 。
“自主的学习者”如同一个旋转的陀螺 , 为了避免被甩出去 , 只能主动选择加速度 , 被迫越来越快 , 也越来越封闭 。 他能选择慢一些 , 或者停下来 , 用疑虑的眼光再审视这条随处挂满大写“YES”的路径吗?他能仔细琢磨看似光滑表面下的皱褶 , 他还能有理智上的好奇 , 抑或理智上的犹豫不决吗?他能直面设计之外的人生的真实性 , 以及真实社会的复杂性吗?
【教育|莫让“成功”替代“成长”】“自主的学习者”否认成长性 , 用学习的成功替代精神的成长 。 尊重成长 , 意味着承认个体的“未完成性”:内在的匮乏感、精神的困惑、意志的脆弱 , 这些都可能是教育的契机 。 教育不是生产性的训练 , 它以艰难的、缓慢的甚至受挫的方式来临 , 要克服的是“自我中心主义” , 是把“他”从一个狭小的自我中引导出来 , 通过动手动脑 , 逐渐走向一个不断打开的、日渐丰富的真实世界;通过阅读、对话 , 既能走进他人 , 又能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 , “他”也因此具有心智的韧劲 , 对复杂性的理解 , 以及沉浸于过程之中的耐心 。
教育中的关系是伦理关系 , 而非认知关系 。 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专业知识的答疑解惑者 , 也不是炫目但遥远的文化符号 。 教师承担着将学生带入一个专业领域与文化世界的责任 , 既要有严格要求的权威 , 也要有有助于创新的宽容 。 对年青一代 , 只讲权利不谈责任 , 只说自由不要义务 , 这是教育的缺失 。 教师身体力行 , 既是专业工作者朴素的日常 , 也是坚守学科的价值、标准与趣味 ,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感受由学科达成的人类精神的高度与坚忍 。 同学关系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情感关系 , 不应该成为临时的同事、偶遇的同好、热闹的点赞者与冷淡的围观者、持久的攀比者与残酷的竞争者 。 他们要一起经历成长 , 共同走入彼此的世界 。 因此 , “自主的学习者”要谦卑地回归教育关系 , 重拾教育生活的日常 。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7日 13版)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公司|成人学历培训机构虎硕教育停止营业:运营压力大不堪重负
- 教育|《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于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