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双减”并非一减了之,也要做好特殊加法

“双减”后的开学第一周 , 家长们从身边的诸多变化中 , 清晰感受到“新学期新气象”:课后延时服务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学校作业管理明显加强、学科类培训机构周末禁止授课……当前 ,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各地“双减”工作落实进度的每半月一次的通报也在进行之中 。
这一切都意味着 , “双减”工作将形成长效机制 。
“一周下来 , 感觉轻松不少 。 ”有家长直言 , 孩子的课外补习一直上演着“剧场效应” , 只要有一个人站起来 , 别人都跟着站起来 。 其实 , 大家都知道应该坐下来 , 但谁也不想第一个坐下 。 而此次的“双减” , 看来是让“大家不得不都坐下” 。
当然 , 也有家长心存疑虑: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基础都不一样 , “双减”实施后 , 课后跟不上或者课上“吃不饱”的孩子怎么办?
【义务教育|“双减”并非一减了之,也要做好特殊加法】“‘双减’减的是校外培训、超前学习的学业负担和精神负担 , 但是并非一‘减’了之 。 ”不少教育专家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无论是前期的调研还是从政策本身的落实来看 , “双减”在要求“减”的同时 , 也将聚焦做好一道特殊的“加法题”——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时 , 要“加”的是对学生多元发展和持续发展需求的满足 , 以及对生命质量的提升 。
做好单位时间效率的加法 , 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部分家长还在对“双减”政策保持观望时 , 一些长期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专家却对“双减”的前景充满期待 。
“‘双减’出台 , 恰逢其时 。 ”上海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比较研究中心负责人宁波已连续几年参加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 。 说到PISA测试 , 很多人都不陌生 。 2009和2012年,上海学生曾两次参加PISA测试 , 连续获得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 。
但PISA测试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深思的新发现 。 结合大数据分析 , 宁波说:“若以学生的单位时间收获来评估 , 中国学生的学习效率其实并不高 , 学习效果也有不理想的地方 。 简言之 , 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没有与他们的投入实现同比例提升 。 ”
他进一步解释称 , 以单位时间的学业成绩“产出”来看 , 中国学生的单位时间产出比较低 。 对比中国和芬兰等教育发达国家15岁学生在学业上的时间投入与成绩表现 , 中国学生的时间投入远超其他国家 , 但分数并没有实现同比例增加 。
那么 , 中国学生为何多花费了那么多的学业时间呢?调查显示 , 孩子们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了校外培训上 。
宁波的这些发现 , 也得到了来自同行的进一步佐证 。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蔡丹教授曾做过一次抽样调查 , 发现小学生课外补习的比例几乎达到100%;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青年学者张薇的调查结果是:单以在线教育为例 , K12(即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在线教育市场的市场渗透率从2013年的6.8%上升到了2020年的85% , 换言之 , 有85%的K12学生参加在线校外培训 。
更有多个测评结果显示 , 我国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平较低 , 成绩好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习兴趣较低 。
有教育界人士道出其中原因:教育的目标应是学生的全面成长 , 但培训机构追求的却是单一的分数提高 , “时间过长、目标过度单一的学习 , 带来的是学习兴趣的衰退 , 甚至使学习成为具有‘伤害性’的任务 。 ”有心理学家调研表明 , 学生时代的过重学业负担带来的是成年后的不可持续的职业发展 。
也正因此 , “双减”被不少教育界人士看好:这次要减的是原本就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 减少原本就不必要投入的时间 , 增加的却可能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生命质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