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青岛校区:藏在银幕背后的课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张玉 青岛报道
电影让我们遇见自己,当我们开始了解自己的时候,一切就都开始变得豁然开朗。
在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北京总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月都会迎来一场视觉盛宴。每当海报贴出,学生们都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他们最喜欢、最期盼的时刻到来了!这就是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北京总校开设的电影课程。
学生们|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青岛校区:藏在银幕背后的课
文章插图
作为课程,它有着全面的育人目标和系统的实施方案。学校明确指出:开设电影课程要让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感知电影,培养自我意识;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认知电影,培养自信能力;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解析电影,培养自主意识;十至十二年级的学生创作电影,培养自立能力。这正是一个健全人格形成的全过程,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青岛校区未来将继承和延续北京总校的传统,继续开设贯通制电影课程,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时代交流能力的时代新人”打造高质量的教育平台。
电影课程其实是一门藏在银幕背后的课程,因为在银幕上的影片播放结束之后,带给学生的改变却刚刚开始……
由最初“娱乐”的心态转变为寻找“励志”的目标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刚开设电影课时,到了每个月既定的时间,电影海报张贴出来,学生们都兴奋不已:“又要看电影了!”而问起电影课就一句话:“这个电影好看吗?”除此之外并不关心其他。作为寄宿学校的学生,他们很期待上电影课,他们认为这是娱乐时光。
学生们|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青岛校区:藏在银幕背后的课
文章插图
学生的期待就是课程开展最大的动力,这点让人高兴,但同时也让人担忧--只顾着娱乐了,课程如何开展?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学校会在“课前导入”上大做文章,比如《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从“一枚鸡蛋从外向内打破是食物,从内向外打破就是生命”来旁征博引,用大量例证得出了一个人生命中的“伯乐”就是自己的道理,由内而外的自我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这部电影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影片结束时,全场学生自发地报以热烈、经久不衰的掌声。在课后延展环节,学生们写下了满满的感受,这部电影打动了他们,让自我成长的需要根植于他们的内心。
慢慢地,电影海报张贴出来后,学生们就会问:“这部电影讲什么?”他们变了,在关注电影娱乐性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关注电影的内涵和意义了。电影课结束后,他们也会自发地讨论关于信仰、人性、责任等话题,每部电影中都会找到值得他们学习和励志的目标。这真正达到了开设电影课的目的,让思想引领学生的成长,让积极向上的追求深入他们的内心。电影课也终于不再是简单的观影,而真正变成了一门课程。
让故事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力量
在观看美国电影《盲点》时,影片中无家可归、流落街头的奥赫,他凄惨的身世和充满磨难的经历,会博得很多学生的同情和怜悯;而被家境富裕的陶西夫妇一家人收留后,他凭借异于常人的运动天赋和个人努力,最终取得了人生的突破,从此改变了命运,又会博得学生们的敬佩和景仰。
故事引发学生们讨论,学生从电影中获得激励:一个人即使有一定的机遇,也必须付出个人的努力,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同时,通过影片,也了解到了美国真实的社会状况——种族差异和歧视。更重要的是对“盲点”这一片名的理解:盲点就是自己无法认识到的、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无论主人公奥赫、善良的陶西一家、还是奥赫吸毒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人性的盲点,关键是如何直面盲点、克服盲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