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小学生读到“铁杵磨成针”提问:我不信李白这么傻,老师直接懵掉


衡水中学|小学生读到“铁杵磨成针”提问:我不信李白这么傻,老师直接懵掉
文章图片
衡水中学|小学生读到“铁杵磨成针”提问:我不信李白这么傻,老师直接懵掉
文章图片
衡水中学|小学生读到“铁杵磨成针”提问:我不信李白这么傻,老师直接懵掉
文章图片

李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唐代大诗人 , 提到他的性格 , 估计很多朋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浪漫、潇洒、豪情 , 和一点点的任性 。
【衡水中学|小学生读到“铁杵磨成针”提问:我不信李白这么傻,老师直接懵掉】没错 , 在李白传世的作品中 , 他的这些性格特点都表现的非常鲜明 , 可是最近 , 我一位老师朋友却告诉我一件事 , 大慧觉得十分有趣 。
朋友在小学教4年级 , 按照课标要求 , 当时要给学生们讲述著名的历史典故《铁杵成针》 。 根据以往的经验 , 这一课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 没想到的是 , 在课堂上突然有一名学生发问:“李白真的有这么傻吗?”顿时我的朋友就有一种上不下去课的冲动了 , 那么这件事是因何而起的呢?图片:课堂上的学生剧照一、被质疑的传统典故1、有口皆碑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 , 孩子的提问在没有第一时间解决的情况下 , 他还询问了自己的父母 , 结果很多家长也跑来质疑 , 甚至还有的提出 , 要不然《铁杵成针》这一课就不要讲了 , 说实话 , 我这位朋友也是够无语的 。
其实很多80后、90后的朋友对这个著名的历史小故事并不陌生 , 原文也非常短小:“磨针溪 , 在象耳山下 。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 未成 , 弃去 。 过是溪 , 逢老媪方磨铁杵 。 问之 , 曰:欲作针 。 太白感其意 , 还卒业 。 ”
就是根据上面这一段记载 , 后来演化为了《铁杵成针》的故事 , 另外 , 在民间的《目连救母》等戏剧文艺作品中 , 也有这个典故的引用 , 因此可谓是人尽皆知 。
但是随着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文化时代的影响 , 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了 , 他们开始带着疑问和自我的辨识去阅读和学习 , 所以在他们的眼中 , 李白这个《铁杵成针》的故事就值得被质疑 。 图片:文字“铁杵成针”资料截图2、质疑的原因
根据朋友的描述 , 大慧总结了一下《铁杵成针》被质疑的原因 , 主要是四个方面 。 其一 , 这篇古文的出处是宋朝人祝穆所著的《方舆胜览》 , 但是从书籍的性质上来看 , 它属于地理类的 , 而不是文史类 。
据说作者当时走遍各地之后 , 把南宋时期各地方的风俗、趣闻和著名的人物、故事都编撰到了这本书中 , 但恰恰是作者的取材过于宽泛 , 因此缺乏考究 , 很难被后世当做严肃的史料来看待 。
另外 , 清代编撰《四库全书》的时候 , 就已经发现这本书里有很多的错误 , 因此李白本人当年有没有去过象耳山 , 是不是在当地求学 , 都是不可考的 。 图片:编撰《方舆胜览》剧照其二 ,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来看 , 这篇文章确实有不符合常理的地方 。 李白年少的时候 , 大唐王朝国力已经非常强盛了 , 但是钢铁还属于稀缺的珍贵资源 , 一个生活在山中的老妇人在偶然得到之后 , 却要把其磨成细针 , 这成立吗?在唐朝 , 绣花针在民间已经十分普及 , 直接购买不是更好的选择吗?
其三 , 有理科生分析 , 一个人如果想要靠着纯手工磨成针 , 在这个过程中还不能出现原材料的断裂 , 就需要原材料本身就兼具极高的韧性 。 唐代的科技虽然胜于前朝 , 但还完全不具备相应的工艺 , 而且一位老人 , 会用珍贵的生命去干这件事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