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名校长工作室:校长成长“尖兵排”

【团队|名校长工作室:校长成长“尖兵排”】■聚焦名校长工作室(上)
【编者按】
名校长工作室作为校长培养的新平台和载体 , 近年来从全国层面到各地都在进行尝试 , 积累了经验的同时 , 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 本刊推出“聚焦名校长工作室”系列 , 分上下两篇 , 探讨名校长工作室的功能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 本期刊发上篇 , 关注名校长工作室模式在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上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
长期以来 , 我国的名校长队伍建设采取教育行政统筹管理、师范院校和专业机构参与的模式 , 通过相关基地和专家团队培养 , 形成了一定规模 ,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 但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制约 , 校长培养和培训一直没有形成包括专业院系、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在内的专业培养体系 。 因此 , 有人说 , 尽管我国中小学校长有专业标准 , 却未有专业培养 。 但事实是 , 在校长成长的过程中 , 从来也没有缺少过教育行政和专门机构的培训与培养 。 问题出在哪?
在我看来 , 第一 , 从培训整体上来看 , 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县(区)各级各类培训 , 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 , 按照相关文件中设定的校长发展的四个阶段——合格校长、骨干校长、卓越校长、教育家型校长 , 各阶段校长究竟由谁来培养和培训 , 各级培训机构没有明确分工 。 教育部从2015年启动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 , 但几乎同时 , 全国不少省市县也在做着类似工程 。 第二 , 从培训课程上来看 , 时间地点 , 培训者、专家及其团队 , 内容和形式 ,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 各行其是的多 , 科学规范的少 。 虽然这是一种探索 , 可以促进百花齐放 , 但存在课程的非专业性问题 。 第三 , 从培训内容上来看 , 偏重理论 , 不是否定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 相反 , 对名校长而言理论的指导更为重要 。 问题是 , 将教育实践者作为研究者和理论专家来培养 , 有悖培养的初衷 。 例如 , 要求教育实践者在数年时间里做单一、务虚的课题研究 , 或者每每集中 , 安排连篇累牍的理论报告 , 完全是传统培养教育博士的模式 , 其常见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一些校长思维理性和实践自信的丧失 。
处在社会转型倒逼教育转型这一特殊时期的优秀校长 , 最需要探寻教育价值 , 追求教育正道 , 修炼理性人格 , 培养经验质感 , 升华情怀和境界 , 凝练个性和思想 。 究竟用什么方式和路径实现上述功能与价值?最近十年 , 笔者以管理和研究者的身份、以专家和首席专家的身份 , 全程参与两届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 , 参与江苏和全国多地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 。 在此过程中 , 笔者越来越感受到 ,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专家讲座、典范观摩、论文写作等培养相比 , 名校长工作室在培养教育家型校长方面存有独特优势、价值和魅力 , 很有成效 。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先从传统的木匠行当说起 。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 木匠行当里很少看到师傅专门拿出时间给徒弟上课、教学、辅导 , 可数年之后 , 大多数徒弟都会圆满出师 , 开始独当一面的木工生涯 。 何以至此?这是因为 , 徒弟始终在工作情境中学习 , 在实操中摔打磨炼 。 这种“工作坊”式的教育方式 , 与情境学习理论、杜威的教育及生活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观如出一辙 , 是一种在各行各业都被反复证明的高效培养模式 。
教育部从2015年启动的名校长领航工程 , 实际采用的也是类似模式 。 以第一期领航工程为例 , 全国遴选8家优秀基地承办 , 每个基地设一位首席专家 , 另配一到两人组成管理团队 , 为每位学员配备一位实践导师和一位理论导师 。 在管理团队的部署、管理和协调下 , 首席专家率领专家团队通过为期三年的活动 , 引领学员校长一步步走向完善、走向成熟 , 有效增强校长的治校办学实际操作能力 , 最终达成培养目标 , 走向教育家型校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