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课上,学生为什么选择沉默

高铁上 , 一个小男孩缠着妈妈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 。 什么“太阳大还是地球大”“太阳离我们有多远”“人能不能到太阳上去”“高铁为什么开得这么快”等 。 妈妈很耐心地回答着 , 有时还在手机上查询答案告诉孩子 。 母子俩的一问一答 , 让整个车厢充满了温馨 。
看到这个场面 , 我不禁想起了课堂现场 。 孩子小时候这么喜欢问问题 , 为什么长大进了课堂却变得沉默了呢?
带着这个问题 , 我曾问过几个初中学生 。 有的回答“老师教的知识 , 自己不太感兴趣”“没有听懂 , 回答不了”“吃不准自己想的是否正确 , 所以不发声为上策” , 还有的说“时间短 , 还没有想好”“担心自己讲错了受到批评”等 。 总之 , 好像有更多理由让学生倾向于选择沉默 。
许多学生对于课上老师的提问就是“害怕” 。 奇怪的是 , 不少老师对学生的沉默寡言也有“害怕”的感觉 。 学生害怕的表现是躲避教师目光 , 保持沉默 。 老师害怕的表现是赶快过了这一关 , 哪怕自己回答也成 。 所以 , 我们经常会见到课上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形 。 可见 , 两个“害怕”碰在一起 , 教学就会向糟糕的状态发展 。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 ,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策略” 。 但为什么许多学生会害怕老师提问呢?我在一位老师的课堂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 这位老师挑选回答问题的对象总是那些她认为正在“开小差”的学生 。 如果学生回答正确 , 她会提醒“注意力要集中 , 下次就不会这么幸运了”;如果学生未回答或回答错误 , 她就会说“开小差了 , 又开小差了吧” 。 教师把提问作为鉴别与惩罚“开小差”学生的一种技巧了 。
好的教学也有沉默 , 但那种沉默是对高阶思维的挑战 , 是一种冲刺前的宁静 。 一旦有一颗流星划过 , 立即会有好多星星闪烁 , 最后形成一道道解决问题的光芒 。
【沉默|课上,学生为什么选择沉默】看来 , 沉默不全是“坏事” , 关键是如何打破沉默 。 沉默有消极的沉默 , 也有积极的沉默 。 消极的沉默是回避 , 最终的结果还是沉默;积极的沉默是沉浸在思考之中 , 最终是要“爆发”的 。
优秀教师备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精心设计教学提问 。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备《孔乙己》这课时 , 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文本 , 发现文中多处出现“笑”字 , 且不同之处的“笑”字都饱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 。 于是 , 他围绕这个“笑”字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孔乙己一出场 , 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 , 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 , 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孔乙己在被讥笑中悲惨死去 , 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读了《孔乙己》 , 非但笑不起来 , 心中还有隐隐作痛的感觉 , 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处处能激起思维的波澜 , 引发学生投入讨论甚至争论 。
除了设计好的问题 , 好的提问态度、提问时机、提问方式等也很重要 , 尤其是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更重要 。 小学特级教师斯霞曾说 , “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 , 不能因为学生问得离奇而随便搪塞 , 更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责怪学生多嘴 , 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 。
学生越来越沉默还有一个原因 , 就是他们一直忙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 而自己内心有过的问题却没有机会说出来 。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也说 ,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 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 所以 , 要想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沉默 , 最好的办法是给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 其实 , 当学生回答不了老师的提问时 , 就可以请他转换成自己的某个疑问提出来 , 让大家一起讨论回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