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专栏|不“鸡”娃的家长被排挤,新教育观如何慢慢传递 | 作业( 二 )
在这些“特立独行”的家长“跳下车”的行为对其他家长不构成影响时,其他家长没意见,否则就会像此事中被孤立的家长一样变成众矢之的,甚至本该维护学生与家长利益的家委会也成了学校为学生“增负”的“工具”。
说到底,“双减”要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实效,只盯着校外培训机构和学校的规范办学是不够的,仍需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
为此,有必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和学校办学改革,及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家长形成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才能让我们的基础教育走出“减负”的“囚徒困境”,不再出现7岁孩子因作业问题被联名要求转学的荒唐事。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丨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丨李潇潇
校对丨刘军
推荐阅读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95后家长有苦难言,毕业后不是考研就是考编,新型啃老悄然而至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公司|成人学历培训机构虎硕教育停止营业:运营压力大不堪重负
- 什么|广州入户心得:我不是学霸,只是听话照做了~
- 培训机构|“双减“后首个寒假:对恶意涨价的非学科类培训班说不!
- 事情|老外问“Are you there?”,真的不是问“你在那吗”, 而是问...
- 不及格者|“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
- 质量|留住县中教师不能只靠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