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双减”后科学素质教育亟须做好“加法”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王林
10月13日,河南省汝阳县上店镇小学校长张豪誉站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燃梦”科技型企业开放日系列活动的启动两个科学装置作品《改良气动火箭装置》、《科技新农村》,准备分享他所参与的农村学校科学素质教育成果。
素质教育|“双减”后科学素质教育亟须做好“加法”
文章插图
河南省汝阳县上店镇小学校长张豪誉介绍孩子们做的科学装置。
跟大多数农村小学一样,张豪雨曾经任教的上店镇下店小学每周两节科学课,没有专职科学教师,缺乏相关科学实验器材,科学课堂上基本都是照本宣科,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科学课“跟听天书一样”。
改变从2019年开始。这一年,下店小学参与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这是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联合平安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一项“村教”公益项目,为偏远、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提供教学支持。
从那以后,下店小学每周三下午可以安排出一堂专门的科学素质课,由外聘的专任科学教师带着孩子们动手做科学实验。很快,科学课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孩子们利用实验器材,在老师的指导下创新制作了《科技新农村》和“脚踏气动火箭”等科技作品,五一期间,还受邀参加项目组举行的“北京科普营”活动,开阔了乡村孩子们的视野。
今年5~7月,该项目又邀请了中科院的专家,远程给下店小学的孩子们讲解气动火箭的历史和原理,之后由科学教师带着孩子们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科学装置,《改良气动火箭装置》和《升级版科技新农村》这两个作品,就是在那时诞生的。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卫国认为,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的科学素质教育需要更多机构、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以更大力度聚合社会资源,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公益项目不断的向纵深发展。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多元主体力量同推进社会化科普,科普内容要深入基础课堂,要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培养教师团队,同时还应加强农村设施设备建设、向农村倾斜资源。
素质教育|“双减”后科学素质教育亟须做好“加法”
文章插图
"全国科普日·科技燃梦"科技型企业开放日活动现场。
从2019年实施以来,“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为将近30个省市的1039所农村中小学捐赠科普读本,提供教具物资和线上课程,“线上+线下”培训了1万多名科学教师,组织青少年进行集中科技体验,惠及31余万名乡村学生。王乃彦院士、金涌院士、匡廷云院士等两院院士、青年科学家、科普专家也参与授课,或带领乡村学生走进科研院所,“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戴伟分别在火箭发射现场、乡村学校直播讲课。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定成也曾参与上述项目。根据他的观察,“双减”政策落地以后,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育备受关注,但有些家长吐槽,科学素质教育赛道缺乏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农村小学的科学教育体系非常缺乏,教材、教具都需要补充,教师也需要培训。如何用科学教育给孩子做“加法”?他认为,这需要更多公益机构、企业的参与和合作,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改善教学条件。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是著名古生物学家,也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领导和参与了许多科普项目。在他看来,不同阶段的科学教育重点各有不同,在中小学阶段,教材和教师至关重要,而这些方面我国仍有不少差距。例如,因为过去很少有顶尖生物学家参与相关科学教材的编写,导致如今大量成年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都有误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