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8( 四 )


读这则材料 , 我们还要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 在文明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巨大生命力和辐射力 。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 而且同时又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 无论是口头语 , 还是书面语 , 可以说语言是外壳 , 文化是内核 , 二者又常常互为表里 。
所以对于材料的理解 , 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作用”本身泛泛而谈的论证上 , 还要由表及里 , 由此及彼 , 要看到并抓住以语言为代表的文化的重要作用 。 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语言即文化 , 它是民族的灵魂 , 是国家的根 , 是民众永不磨灭的集体记忆(或者叫做哲学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 , 人们不放弃语言 , 就是不放弃自己的文化 , 就会永远遗传自己独特的文明基因 , 纵使皮肤改变 , 流离失所 , 几代受辱 , 备受践踏 , 也绝对不会亡国 , 更不会亡种 , 当年的犹太民族如此 , 今天的中华民族更是这样 。
7、阅读下面的材料 , 根据要求写作 。
材料一:
老师课上问同学们:“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说着 , 老师拿起一杯水 。 有人说三百克 , 也有人说二百克 。 “是的 , 它只有二百克 。 那么你们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
老师又问 。 很多人都笑了:二百克而已 , 拿久了又会怎样!老师没有笑 , 他接着说:“拿一分钟 , 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 。 那一个小时 , 可能觉得手酸 。 哪一天呢?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 。 这杯水的重量很轻 , 但是你拿得越久 , 就觉得越沉重 。 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 , 休息一下后再拿起 ,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 。 ”大家又笑了 , 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
材料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 , 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 , 要使用时就能顶用 。 ”
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 , 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 ”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 , 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进行辨析 , 结合材料含义和现实生活 , 写篇在高三(1)班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 , 和同学交流你的感悟与思考 。
要求:①班会主题自定;②自拟标题自定题意;③除诗歌外 , 文体不限 , 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⑤卷面工整、字迹清晰 。
【文题解析】:关于材料 。
材料一是寓言类材料 。 寓言 , 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谕、讽刺 。 材料具有隐喻性和哲理性 , 要求我们能够由表及里 ,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 由此及彼 , 联系现实悟道理 。 装二百克水的杯子喻指看似并不重的压力 , 长时间拿杯子指的是长时间承受这种压力 , 结果是承受不了 。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 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承担的压力 , 调整好状态 , 才能走得更远 。 寓言哲理材料作文要在作文中关注并点击现实 。 联系现实 , 可发现当前“双减政策”“内卷”“鸡娃”等一系列新政策和新名词 , 都是社会对压力的思考与调整 。
材料二是名言警句材料 。 柏拉图认为减压方能游刃有余 , 格拉西安认为负重方能成就美好 。 两人的观点看似不同 , 实际上 , 是在不同情境下对人生压力的态度 , 两种观点并不是绝然矛盾的 , 考生要注意“辩证思考” 。
分析两个材料的联系 , 再加上写作任务当中明确要求对“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等语有所辨析 , 可见本题整体是一道思辨式材料作文题 。 这样的思辨式材料作文 , 富有思维含量 , 材料内容往往存在既“分离”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 考生应审清材料中的内容所指 , 然后把握材料中的逻辑所指 , 最后运用辩证思维 , 理性表达 , 进行写作 。 立意时 , 考生可以侧重减压 , 也可以侧重增压 , 也可以两者均谈 。 这三者的写作权衡 , 能扩大考生的写作思考范围 , 同时进行现实观照 , 进而引导考生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 , 呈现个人的见解与思辨性的思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