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培养双语播音主持人才 提高国际传播“软实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语言战略的推进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 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 也成为提升媒体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 体现了我国国际传播的软实力 。
目前 , 全国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的院校已有20多所开办了双语播音主持专业 。 从课程设置与教学手段来看 , 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以英汉双播专业课程群为主 , 还设有艺术素养、编导制作等课程 , 目的是培养出一体化的双语播音主持人 。 除了专业必修课 , 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系列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 我国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正在摸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培养路径 , 以实现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发展 。
播音主持专业是我国特有的专设培养机制 。 与中国大学有所不同 , 欧美大学的传媒主持人才培养采用指导型与讲授型相结合的模式 , 教师团队成员均有媒体任职的经历 , 教学则采用传统的小班教学 , 注重用非传统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意与潜能 , 教学环境与主流媒体的实际工作环境同步 , 利用新闻采编室等设施模拟真实的新闻媒体公司的项目运作 。 开设课程的重点转向传媒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 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通才 。 可见 , 国外传媒主持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大学有着较大差异 , 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借鉴 。
目前我国在职播音员、主持人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0人 , 但是面对突发性的国际事件时能够运用双语来进行播报主持的却不多 。 因此 , 加快我国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 在笔者看来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
一是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需提升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 随着我国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增强国际话语权 , 现阶段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把具有双语播音能力的人才尽可能快地培养成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双语播报的主持人 。 按照专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进行分类培养 , 同时发展融媒体形势下的播音主持应用型人才培养 。 根据实际需要和学校培养方案采取“3+1”或“3.5+0.5”的国内专业学习与国外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 以达到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双向培养目标 , 推动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硕博人才培养 。
二是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基础是掌握两种语言的基本技能 。 教学环节需注重词汇、发音和语法基本功问题 ,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外语播音基本功 。 除了播音主持特定课程以外 , 还需要设置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国际关系、艺术学、跨文化交际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 学分设置上可以参照国外一流大学传媒专业的学分体系 , 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为32学分、早稻田大学为24学分 , 以此培养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综合素养 , 使学生成为能够胜任不同节目需求的通才 。
三是注重培养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 。 专业素质是双语播音主持的基本要求 , 也是双语播音主持的基本功 。 只有提高专业素质才能够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 。 政治素质的培养则是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 政治素质培养就是指导双语播音主持人才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人生观、价值观 , 以此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
四是提升博雅教育与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融合 。 目前国内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较为模式化 , 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软性条件欠缺 , 双语主持人所具备的中外文化积淀不够厚实 , 沟通交流的跨文化能力尚待提升 。 软性条件的培养需要后天长期的积累和总结才能内化于心 , 如英国大学将莎士比亚文学、法国大学将十八世纪经典哲学等列入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和必修课程 , 成为博雅教育的一大发展特色 。 博雅教育与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融合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 培养本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标准 , 同时提升人才培养的跨文化翻译和传播能力 , 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的效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