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长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后差距竟然这么大……( 四 )

在一旁做“对的”事情 ,
不是刷抖音、打游戏;
关注孩子的感受 , 而不是事情 。
总而言之 , 保持敏感 , 及时回应 。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
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 ,
有着相应的陪伴方式:
  • 婴儿期+儿童期(0~3岁)
这是孩子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重要时期 。
父母需要多抱抱、多触摸 ,
让孩子感受到你全心全意的爱 。
照顾得足够周到 , 孩子自我力量感才能被建立起来 。
  • 学龄初期(3~6岁)
这是孩子建立探索能力的时期 ,
带着孩子探索新鲜、好玩的游戏 ,
对孩子的探索行为给予鼓励 ,
帮助孩子形成自主性 。
  • 学龄期(6~12岁)
孩子每完成一个任务 ,
可以多多给予言语鼓励 ,
给予孩子足够的欣赏 ,
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 ,
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
  • 青春期(12~18岁)
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加成熟 ,
有了更为复杂的情绪体验 ,
父母可以给出一个安全的空间 ,
对话里要有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
耐心陪伴 , 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

父亲|“长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后差距竟然这么大……
文章图片

从孩子出生到上大学之间 ,
我们陪伴他们的时间也只有这18年 。
让我们好好把握 ,
这段孩子缠着你、盼着你的时间吧 。
不分心的“花时间”陪伴;
愉快不焦虑地用心陪伴;
在以身作则的陪伴中陪伴;
悲伤时为孩子托起信念;
前进时为他们加油鼓劲;
为孩子储备好养分 ,
以后的人生才能走得越远越稳 。
—— End ——

父亲|“长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后差距竟然这么大……
文章图片

作者:陈六月 , 自由撰稿人 , 沿着路走 , 直到把自己变成路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父亲|“长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后差距竟然这么大……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