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不唯学历论英雄

邹 沛
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从来不是学历,而是能力
最近,一名985高校本科生的一段发言引起热议。据说,这名学生获得保送某名牌大学读研的机会,他在查看学校提供的导师简历时,发现某博导硕士毕业于一所地方院校,便表示“瞬间不想跟了”,并希望学校“能整顿下师资”。这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第一学历”的热烈讨论。
所谓“第一学历”,其实就是第一张高等教育文凭,即读的是专科还是本科,是“双一流”“985”还是“211”,乃至具体属于哪所院校。其实,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第一学历”是一个未被使用、认可和接受的概念,教育部曾明确表示没有“第一学历”的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所谓“第一学历”往往成为评价求职者能力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其“含金量”。在这一评价体系中,一些普通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尽管拥有更匹配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实践经历,甚至他们的硕士、博士深造学历属于“双一流”高校,却可能连招聘的门槛都无法达到,因而错失了就业机会。
学历文凭是个体在求职过程中的能力“通行证”,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人单位更有效率地筛选出更具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毕业生。因此,有些人看重“第一学历”,并非全无逻辑。但是,若将其绝对化,把“第一学历”当作求职的第一道门槛,作为聘用与否的约束条件,甚至赋予其“一考定终身”的意义,难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这种偏见,不仅有失公允,可能错失人才,甚至会影响教育公平公正。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从来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在人生的马拉松中,起点不能决定终点,初始速度也无法决定最终名次,选对赛道、持续发力,就能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奋斗的价值远远大于学历的重要性。放眼全社会,不难发现,有许多人并没有耀眼的学历“光环”,但他们依然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这位被学生质疑的博士生导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即使他原本是一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但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最终进入顶尖学者行列,这正是对“第一学历”偏见的最好反击。
破除学历偏见,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摘下“有色眼镜”,招贤纳才不问“出身”,以能力匹配岗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就业政策引导力度,坚决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人才评价倾向,对不同层面、不同行业的人才,杜绝“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让学历偏见挡住真正奋斗的脚步。
毕业生|不唯学历论英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多方努力,多措并举,以更开放的姿态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不以学历论英雄,广开进贤之路,整个社会才能更具生机与活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