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论“南腔”或“北调” 来了就是“成都娃”

【听听群众怎么看】
“我坚信是耗尽毕生运气来换与您相遇 。 遇见您之前 , 我毫无方向 , 不知学习对我来说到底有没有意义……现在我有了目标 , 拥有了一个叫‘梦想’的东西:为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今年教师节 , 看到这封“礼物” , 锦江区教科院附属中学初三(三)班班主任丁勇老师 , 这个北方汉子感动得“眼眶泛泪” 。
这封信的作者是初三(三)班的马若兰 , 这个跟着父母从青海来到成都生活的女孩子 , 从一开始在班级里“不算起眼” , 到如今担任班上的语文课代表、班长 , 这一路的成长 , 丁勇老师看在眼里 。
“拉面店平时事情多 , 时常顾不上娃 , 老师学校都给了大力帮助!”马若兰的爸爸告诉采访人员 , 当年携家带口来到成都的一个原因就是教育 , “来的时候 , 其实担心过给娃找不到地方读书咋办 , 后来发现多虑了 。 咱们按照随迁子女政策 , 在网上就办完了手续 , 顺利就读 。 ”
在成都 , 像马若兰这样跟着父母来蓉 , 按随迁子女政策顺利读书的有很多 。 数据显示 , 今年成都通过网上申请办理的随迁子女就学人数达到了61770人 。 而随迁子女就学“一网通办”政策 , 更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 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教育服务 。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忙于生计 , 无暇顾及教育 , 需要老师学校更‘花心思’ 。 ”丁勇说 , “除了建立起畅通的家校联系 , 我们学校通过丰富的课程和活动 , 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能力 , 让他们更自信、更阳光 。 ”
近年来 , 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 , 成都常住人口快速增长 ,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 成都常住人口已超2000万 。 但在这里 , 无论你是“南腔”还是“北调” , 来了都是成都娃 。
据了解 , 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 , 强化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 成都妥善安置39万名随迁子女在蓉就学 。 目前 , 成都义务教育政策已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 。
选择离开美国来到成都 , 王成没有犹豫 , 但只在一件事情上“很忐忑”:孩子的上学问题怎么办?
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 王成把年幼的儿子带在身边 , 对教育十分重视 。 回国后 , 一直担心“孩子能适应吗?能顺利找到读书的学校吗?学校教学质量如何呢?”但在详细了解后 , 一家子悬着的心落了地:作为引进人才 , 王成依照相关政策提交材料后 , 孩子顺利就读离家不远的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
“没想到孩子很快地融入了班级 , 语言水平也不断提高 , 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 , 变得更活泼了 。 ”看着儿子每天的变化 , 王成现在很安心、很满意 , 他告诉采访人员想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朋友们 , 让他们放心来成都安家 。
同样对孩子教育感到满意的 , 还有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选择来到成都 , 如今是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的袁勤:“女儿很喜欢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课程学习 , 入学两年来 , 变得积极开朗 , 我们家长很开心 , 希望她能在这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 ”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优质教育 , 学校非常重视家校共育 , 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管理、课程建设与实施中 , 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学校文化、办学质量 , 看到孩子每一步的成长 。 ”学校副校长杨琳玲说 , 良好的家校沟通让家长对孩子放心 , 对学校放心 , 让他们觉得选择成都 , 就业、生活 , 舒心、安心 。
优化人才落户环境 , 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 惠民便民的教育政策保障很关键 。 2021年为妥善解决在成都市工作的双集体户、单集体户子女来蓉就学问题 , 市教育局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 打通政策堵点 , 将本市所有集体户人员的外地户籍子女就学纳入成都市义务教育政策保障范畴 , 已经解决了64.86万户集体户子女在蓉就学的后顾之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