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室|这份报纸客观,让人在比较中增深爱国情怀

参考消息网11月6日报道(文/周静)
无独有偶 , 把“参考消息”读成“参政消息”的 , 也算我一个 , 而且我这样读的时间还不短 , 有半年之久 。
那是1990年秋 , 我原先就读的那所私立学校继续办学已经很艰难了 , 我转到了县城的一所中学继续学业 。 由于我居住的乡村离县城有近20公里的山路 , 周末就很少回家 , 每周所需的粮食要么是我一个月回家挑一次 , 要么是来县城赶集的父兄顺便捎一担来 。 那时 , 每周的课要上到星期六上午 , 为了打发周末时间 , 我都到县里的图书馆阅览室去 , 看《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等书籍 。
一连数个周六下午和周日整天 , 我都待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 。 我把摆放出来的图书看得差不多了 , 就到报架边溜达 。 突然 , 一份报名写得像“读者文摘”那样颇具艺术感的报纸静悄悄地出现在报架最下角——《参“政”消息》 。
我捧起报纸就读了起来 。 那版式设计 , 那字体字号 , 那标题 , 都是那样赏心悦目 。 一浏览标题 , 这不都是政治老师给我们印制的时事政治内容吗?这个发现令我窃喜不已 , 读这份报就更加如饥似渴了 。 但凡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的重大国际国内政治活动 , 国家出台的重要文献 , 重大科学发现与成就 , 我都刻意抄写下来 , 尤其注意时间与地点 。
那时候的这份报纸 , 只有四版或者八版 。 对于我们深处武陵山区的小县来说 , 发行也没有今天这样畅快 , 读到的最早的报纸都是前一天印刷出版的 。 而我还是学生 , 大多时间是没机会到图书馆去的 , 所以我去看报时 , 新闻都变成好几天的旧闻了 , 我都是把这一周来的《参考消息》逐一浏览 。 不过这旧闻对我而言仍然足够新 。
自从我像发现新大陆那样看到这份报纸后 , 它就成了我每个周末到图书馆最先看的刊物 。 到了周末一散学 , 我就大步流星地往图书馆赶 , 生怕哪个捷足先登 。 要是真有哪个退休老干部抢在我前面拿着《参考消息》读 , 我就厚着脸皮凑上去 , 和他一同享用这大餐 。 我年轻 , 比老干部读得快 , 往往老干部还在专心地读头版时 , 我就偏着脑袋看他举着的报纸后面那页了 。 老干部见我如此和他共享这份报纸 , 不知是不喜欢我这样的读法 , 还是有意呵护我 , 反正是索性就把报纸一股脑递给我了 。 有几次我发现 , 明明老干部把这报纸递给我了 , 我拜读完放回报架后 , 那老先生又再次从报架上小心地取下来继续读 。 我因为夺了君子之爱不禁心生愧疚 。
我最喜欢看的是国际国内要闻、中美俄或中美日或中美印或中美欧这几个三角关系、港澳台内容 , 以及中国大地版等 。 这一偏好一直延续至今 。 这一抄时事政治的习惯 , 直至我初中毕业 。 中考时 , 有6分时事政治题超出了老师印制的题型之外 , 而我竟然全部知晓答案 。 凭着有那“额外”的6分 , 我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 。
我后来有幸到省城脱产进修 。 到省城贵阳继续读书时 , 读《参考消息》更方便了 , 每天在校内外的报亭都买得到 , 而且是当天出版的 , 还沾着油墨香味 。 终于体验了一把真正的新闻了 。 有了手机客户端 , 我下载了《参考消息》的客户端 , 读上了实时新闻 。
爱《参考消息》 , 除了上文提到的版式、字体、文章内容等外 , 还有两个因素 , 一是觉得这份报纸客观 , 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国外媒体如何看中国 , 在比较中增深了爱国情怀 。 二是通过读报爱上了写作 , 让我这个教师得以创作了四十余万字的散文和报告文学 。
【阅览室|这份报纸客观,让人在比较中增深爱国情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