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是引导“回头”顿悟的艺术( 二 )


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 , 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 , 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 。 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 , 但是缺乏一个整体 , 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 。 此外 , 就是教育一再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 , 却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试验 , 做一些不关痛痒的调查分析 , 把不可言说之事用不真实的话直接表述出来 , 并不断地更换内容和方法做种种实验 。 如此这般 , 就好像人类把好不容易争得的自由 , 花费在无用的事物上 。 自由变成了空洞的自由 。 一个连自己都不信任的时代去关心的教育 , 就好似从虚无中能变出什么东西来 。 年轻人的角色是最具特色的 。 假如教育具有整体精神 , 那么年轻人是不成熟的 , 正因为他们年轻没有地位 , 要为将来的职业作准备 , 所以必须尊重、屈从和信赖成年人 。 但在教育本质的消遁过程中 , 他们却因此而获得了自身的价值 。 世界已经失落的东西 , 期待着从他们身上重新获得 。 他们感觉到一切从他们开始 , 甚至儿童也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 。 这样看来 , 仿佛在要求年轻人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那些教师不再拥有的东西 。 就像国家的债务要靠下一代来偿还一样 , 浪费了的精神财富 , 也要靠年轻人重新去挣回来 。 在这种假象下 , 年轻人获得了不真实的力量 , 但他们注定要失败 , 因为一个人必须一步步地接受严格的培养 , 经过数十年的成长 , 才能成其为人 。 所谓教育 , 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 , 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 , 让他们自由地生成 ,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 因此教育的原则 , 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 , 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 , 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 。 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 , 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 。 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 , 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 这样 , 手工课以劳作方式发展学生的灵巧性;体育课则以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 , 以及身体的健美来表现自我生命 。 哲理课发展思想和精神的敏锐和透明 , 培养说话的清晰和简明、表达的严格与简洁 , 把握事物的形式、特征 , 以及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 , 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 。 通过接触伟大作品而对人类本真精神内涵进行把握(伟大作品包括:荷马史诗、圣经、希腊悲剧家的作品、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 。 而历史课的教学则是发展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虔敬爱戴之心 , 启发他们为了人类更高的目标而奋斗 , 并形成对现实批判的清醒历史观 。 自然科学课的开设 , 则是掌握自然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论(包括形态学、数学观和实验) 。
在我看来 , 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 , 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 , 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 总而言之 ,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 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 , 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 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 , 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 , 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 。 如果人要想从感性生活转入精神生活 , 那他就必须学习和获知 , 但就爱智慧和寻找精神之根而言 , 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却是次要的 。 教育只能是强迫学习这种观点 , 常常占据统治地位 , 因为人们相信 , 受教育者当时获得他并不理解的知识 , 但终有一天他会理解这些知识 , 并将它赋予灵性之中 , 逐渐接近于循迹于知识背后的精义 , 就如人们初读路德的宗教小册子时 , 并不理解其深意所在 , 然而久而久之 , 耳濡目染 , 心向神牵 , 不知不觉地转化为信仰内容 。 但这种对强迫的盲目信任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 。 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 , 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 , 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 , 相反 , 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 , 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 在学习中 , 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 , 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 然而 , 也要注意另一种错误观点 , 就是过分强调精神性 , 而无视学生的体验性 , 认为人通过人的历史而显示其存在的意义 , 并仅仅在著作、书本和学校中成长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