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女儿进哈佛小女儿进MIT 教授爸爸讲述两个女儿是如何成长的( 二 )


2012年下半年 , 我感觉到有可能要去澳洲教书了 , 家里开始悄悄地讨论搬迁对太太工作、孩子教育的影响 , 特别是对太太及大女儿的影响 。
太太教书育人的工作是她的真爱 , 全心全意不计报酬地把汉语选修课发展成胜出德、日、法语课 , 而仅仅小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课 , 并年年获奖!这次搬家意味着她不得不放弃她一手建立起来的奇迹 , 我真是感激不尽她的支持 。
对大女儿而言 , 申请美国大学需要9-12年级的成绩 , 搬迁毫无疑问将影响她成绩的连续性 。 平时偏外向的大女儿通情达理 , 一口就答应了 , 说是喜欢换换环境 , 看看世界 。
而在公立小学读四年级的、偏内向的小女儿却有点不愿意 , 因为平时要好的朋友少 , 到了澳洲人生地不熟 , 没有朋友怎么办?
原计划2012年下半年让她去读大女儿曾经读过的私立初中五年级的(在印地安纳 , 五年级开始初中) , 为了照顾她的情绪 , 就让她暂且继续呆在原来的公立学校读五年级 。
此外小女儿在美国除了钢琴、中文学校和跳中国舞以外 , 从来没有上过什么其它课外补习班 , 完全靠她自己上课学习 , 以及借图书馆的书看着玩 。 这样老师居然还让她跳过了二年级 , 应该说她也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
到了澳洲 , 太太成功地考到了教师执照 , 一切从零开始 , 在中小学、大学兼职教汉语 , 继续不断获奖 。
大女儿则考进了昆士兰州的公立重点高中Queensland Academy , 这是一个大学预科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IB)学校 , 而小女儿在申请学校的摸底考试成绩也不错 , 让她跳了半年进入私立小学六年级的下半年(澳洲每个学年是1月到12月 , 而且七年级才算是初中第一年) 。
由于大女儿在美国的基础打得好 , 她很快进入状态 , 不久获得了澳洲全国数学竞赛奖、进入澳大利亚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前24名 , 最后以IB 45满分的成绩高中毕业 。
而小女儿因为没有在美国、澳洲上过课外补习班 , 成绩在初中虽然也是前几名 , 但没有像她姐姐那样冒尖 , 更关键的是她没有像她姐那样目标明确 , 主动性不强 , 有时发现她在偷偷地看小说、看视频 , 许多事情不拖到最后一分钟不做 , 我太太觉得可能是小女儿缺少高才生朋友的带动 。
在我太太不断地督促下 , 她到了初中毕业才渐渐地醒悟了过来 。 一旦醒悟了 , 转进了大女儿上的公立高中后 , 她发挥出了记忆能力强的优势 , 在学习生物上冒尖 , 进入了澳大利亚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前四名(国家队) , 并以IB 44分(后来成为45分满分)的成绩高中毕业 , 奠定了她能够被麻省理工录取的基础 。
03
其实能够进入哈佛和麻省理工 , 她们的学业成绩仅仅是最起码的要求 。 我太太从小对她们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 。
首先是让她们爱自己的中国根 , 以华人后代为荣 , 这个根如果不保持 , 家庭、亲情关系就会有文化的隔阂 , 进入社会也会有认同的危机 , 更不容说中国的经济已经在世界上有着全方位的影响 , 能用中文交流有百利而无一害 , 所以我们从小坚持孩子在家里不能说英语 , 让她们四五岁就开始在中文学校学中文 , 参加各种中国文化的活动(跳舞、中文演讲比赛等) , 有机会就带她们回国探亲 , 旅游 , 姐妹俩都能说地道的普通话 , 还能读写常用的中文字 , 在华人子弟的中文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得第一名 。
第二是培养她们的主动性 。 小时候的要求是见人主动打招呼 , 叫叔叔、阿姨 , 慢慢过渡到要求能够和不同年龄段的人大大方方地交谈 , 主动找话题 。 年龄再大点积极鼓励参加志愿服务、参与各种组织活动 , 强调不计较得失、心胸开阔、培养愿意服务、带头的精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