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女儿进哈佛小女儿进MIT 教授爸爸讲述两个女儿是如何成长的( 三 )


十四岁以后提倡她们找工作去打工 , 既培养独立能力又能直接体验真正的社会 。
通过从小弹钢琴、跳舞、和演讲的上台表演 , 两个孩子都能够在大众广庭之下自信不怯场 , 会说敢讲 。 姐妹俩都曾经被选举为昆士兰州黄金海岸青少年市委会的副市长 。 在打零工当中 , 虽然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 , 但是基本上能够自己解决 , 而且与上司和同事处好关系 。
第三是培养她们学会感恩 。 对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的帮助要感恩 , 要及时感谢 , 保持联系 , 贵人是自己培养出来的 , 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 。 所以大女儿现在还跟印第安纳的老师们保持联系 , 两个女儿一有机会就会与高中母校的老师、同学见面 。
此外 , 从美国来到澳大利亚也丰富了两个女儿的经历 , 拓宽了她们的眼界 。 特别是大女儿体验到的澳美文化不同的冲击使她写出了一篇优秀的大学申请文书 , 入哈佛之后才知道这是被哈佛录取的关键因素之一 。
而小女儿则很快融入澳大利亚的文化 , 交了不少新朋友 。 应该说是勤学苦练而且有共同目标的朋友们之间的互帮互学才是她不靠补习班就能同时掌握、学好IB所有学科内容的关键 。 学校校长、老师和同学们对小女儿在为人上的赞许是肯定了孩子多年的努力 。
总的来说 , 两个孩子性格不同 , 通向各自心仪大学的路也不一样 , 对她俩来说名校只是一个起点 , 后面的路还很长 。
她俩的成长过程如果有什么启示的话 , 那就是需要学习、培养的不能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 学会怎样为人处事 , 有一个互相激励的朋友圈才能走得更远 。
后记
大女儿看完这篇文章之后 , 说把她写得太自律 , 其实她也常常被说教 , 还说小时候学钢琴是被迫学的 , 十二年级的一天还被说得哭肿了眼睛 , 第二天上学同学以为她过敏了呢 。 有时也偷偷看小说 , 只不过没有被我们发现 。
小女儿含着眼泪又是笑着看完了 , 大概是触发了先苦后甜的记忆 , 还帮着改了两个字 。
小的时候 , 大女儿说我们对更小的太宠 , 慢慢她发现我们对小女儿也非常严 。
其实我们一直尽可能的一碗水端平 , 但无意中可能让大孩子承担了更大的责任 , 这也许是为什么大女儿醒悟得早 , 小时候对她说教多 , 而长大了反而越来越少 , 而小女儿却正好相反 。
看样子不论大小 , 应该从小让她们负一样多的责任才对 , 但时钟已经不能拨回去了 。 好在两个孩子之间感情深厚 , 从不争吵 , 这是我们最为高兴的事 。
孔子说 , 有教无类 , 我们离这一点还差得很远 , 所以这篇文章只能供大家参考 , 毕竟孩子之间的差别大 , 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 , 但每个孩子一定有他自己的闪光点 , 需要大人和孩子一起去挖掘 。
【哈佛|大女儿进哈佛小女儿进MIT 教授爸爸讲述两个女儿是如何成长的】大家都明白授人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 , 培养孩子也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