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双减”落地后,教师教学、家长教育最怕什么?“由一个问题引发的调研”给出答案……

学科|“双减”落地后,教师教学、家长教育最怕什么?“由一个问题引发的调研”给出答案……
学科|“双减”落地后,教师教学、家长教育最怕什么?“由一个问题引发的调研”给出答案……
文章插图
学科德育最怕“功利性”、自身发展最缺“内驱力”、家校合作最怕“被动拉手”……“双减”落地后,一线老师在落实“五育融合”过程中,面临什么问题和挑战?针对这些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嘉定区教育学院德研室主任陆春荀带领团队做了这样一个“由一个问题引发的调研”,聚焦学科德育、教师发展、家校社协同三个维度展开调查和研究。
调研一:学科德育最怕“功利”
学科德育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该如何真正落地,会遭遇怎样的问题?嘉定区的调研给出答案——目的的功利化、实施的表浅化、设计的机械化,是学科德育遇到的三大问题。
嘉定区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沈国全分析指出,学科德育实施的表浅化,削弱了德育的效果;目的的功利化,导致功利心态驱使下对育人目的的僭越;设计的机械化、生硬植入造成对道德养成的遮蔽。
调研二:教师发展最缺“内驱力”
“双减”落地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对此,有青年教师问:“班主任专业和学科专业发展,我到底该选什么呢?”也有中年教师在考虑:“班级管理事务繁多,做个纯粹的学科老师多好。”部分老教师在思量的是:“时代变了,临近退休,改变太难了。”
嘉定区的一项调研显示,近40%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内驱力,35%的教师认为目前 “仅满足于事务性工作的完成”。教师缺乏育人内驱力,无外乎三种情况:专业能力有待提升、育人意愿有待激发、育人智慧有待提炼。
如何提升专业能力,让新手型教师更快地胜任育人职责?如何激发专业热情,让成长型教师坚守育人初心?如何创新变革育人机制,让成熟型教师享受到育人幸福?嘉定区教育学院班主任德研员陆春晔认为,解决这三大问题需要区、校两级共同探索,回应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诉求,寻找不同阶段教师的激励点,不断完善评价方式和激励措施。
调研三:家校合作最怕“被动拉手”
“双减”政策背景下,为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在关注孩子学科学习的同时,对孩子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中之重。
嘉定区教育学院家庭教育德研员魏旭调研发现,在学校开展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方式中,课堂教学最多,其次有家委会活动、管理服务、家长学校、研学活动。而在选择影响“家-校-社”密切联动的原因上,制度和机制不完善、缺乏联系和合作平台、其他合作方意愿不强、教育理念存在分歧等依次成为主要因素。
家校合作最怕“被动拉手”。魏旭认为,从指导走向合作,变被动拉手到相互牵手,建立陪伴支持、真诚互动、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才能真正为每个家庭赋能。
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嘉定区举行“五育融合,提升幸福成长‘嘉速度’”——嘉定区第五届品质教育学术节,据嘉定区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芳介绍,此次学术节活动共有三个模块,29个议题,涵盖了中小幼各个学段,共同探讨“五育融合“这道题。

作者:张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