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运河为媒”搭建文化国际表达的“立交桥”

从芦荻瑟瑟的古运河畔 , 到机器轰鸣的南水北调源头泵站 , 再到河水浩渺的高邮湖上……日前 , 一场中国、苏丹、埃及等10余个国家近40名大学生联合参与的“感知中国”大型文化思政实践课程在扬州拉开帷幕 。
随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 , 高校海外留学生人数规模和来源属地不断增加 。 面对不同文化和地域背景的海外学生 , 如何在差异中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 成为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问题 。
近年来 , 扬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 充分挖掘大运河中的育人元素 , 以“运河为媒”搭建思政教育国际化表达的“立交桥” , 推动留学生在流动的运河中体验中国社会 , 走企业、下农村、进社区 , 身体力行阅读中国社会这部大书 。
据了解 , 该校的“运河思政”实践课堂 , 是一场链接中外、贯穿古今、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的课堂“立交桥” 。 实现了课堂教育的“正面引导”与研学实践的“情景体验” , 中外学生的“现场互动”与海外青年的“连线直播” , 古代文化的“历史追溯”与现代文明的“时代探究”相融合 , 让运河载着“中国国情课” , 成为最受留学生欢迎的实践课堂 。
“链接、聚汇与融通是中国大运河的基本属性 。 ”扬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支部书记姚晓群认为 , 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意识 , 具有无形的穿透性和感染力 , 也是最具生动性和引领性的思政阐释工具 。 历史上的大运河打破了区域隔阂、化解了文明冲突、弥合了文化差异 , 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 , 形塑出兼容并蓄、和谐共生、交融共享的价值体系 。 借古开今 , 这对于当前推动国家交流 , 融汇有无 , 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范本和实践载体 。
学校联合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与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大运河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 该校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师生们早在半年前 , 就组建了“溯水之源”大运河文化传播团队 , 开始探索课程建设 。 团队结合专业知识 , 系统走访运河沿线文化景观 , 搜集思政素材、编撰教学课程 。
不久前 , 一场围绕“大运河上的文明之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 中外学生在携手探究运河的过程中 , 还通过直播等方式 , 实现了10余个运河相关国家的互动直播 。 累计吸引了海内外20000余名各年龄段学生参与探讨 。
“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意识 , 具有无形的穿透性和感染力 , 也是最具生动性和引领性的思政阐释工具 。 ”对于运河文化的国际表达 , 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光明有着独到的见解 , 文化是育人最坚实的育人载体 。 中国历来注重以文化育人 , 当前针对海外学生开展文化教育 , 可以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 拓宽思路、创新形式、整合资源 , 实现教育元素国内与国际的有序有效衔接 。
延伸阅读:
关于《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扬州篇
【教育|“运河为媒”搭建文化国际表达的“立交桥”】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扬州趣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