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学校教师生存调查:体制外漂泊,中枪职场全部痛点( 三 )


如今,三人在上海某地铁终点站合租了一套三居室,周末一起跑步,练瑜珈或短途旅行。三人一起列出未来10年的“梦想清单”:脱单之前一起去50个地方旅行;一起存钱找机会合伙创业。如果四五十岁还没脱单,就一起找个安逸的小城或海边,开间小店或办个英语班。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她们还是决定努力工作,诗和远方或许要在未来去实现。
任何痛苦都不及师生沦为“甲乙方”“国际学校的孩子都来自富豪家庭,有钱人想早早送孩子出国。”这是外界对国际学校最多的误解。
在我们的访谈中,多位国际学校教师表示,北京上海的国际学校大部分孩子来自收入相对较高的工薪家庭,这些家庭愿意将收入大部分投入孩子教育。也有很多北漂中产家庭迫于没有北京户口又无法送孩子回老家参加中高考,只能选择入学政策相对宽松的国际学校。
“当学校同时也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教育同时也是生意,当学生和家长成了甲方,教师作为专业精神与教育情怀的坚守者,太多眼泪只能默默流在心底。”一位清华毕业,从教10多年的国际学校教师坦言,学生被老师批评时扬言“请跟我的律师谈”只是网上段子,现实比这更加戏剧化。
35岁的米老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当年她从英国留学回来,放弃了到杭州上海任教的机会,也没参与家族企业经营,回到家乡紧邻杭州的县级市任教于当地最大的私立学校国际部。早晨6点多出门,晚上9点多结束晚自习,学生就寝,她才下班回家。每天超过15小时的工作,幸福感不高,她坦言这五年,一直靠教书育人的情怀支撑着。
米老师说,小城市读国际学校的孩子和北京上海最大区别在于,他们大多经历了中考落榜,无缘高中,凭借家庭条件优渥被送来读国际学校。校方从经济利益考虑,要极力维护生源的稳定。而考试前“放水”泄题,给试卷改分,做出漂亮成绩单给家长看,米老师对这些“潜规则”早已司空见惯。
但令她最痛苦扎心的却是校方、老师被迫无底线的妥协。
一次月考,米老师发现几个学生互抄答案。几人答题卡雷同,错的选项都一模一样。她决定依据校规作废几人的考试成绩。其中一个抄答案的女生非常霸气地说道:“你有什么证据?调监控录像吧,老师没证据,却要作废我们的成绩,污蔑我们!”此事惊动了校教导处,几个学生被带走接受批评教育,但最终没有依据校规处罚。
“冲突面前,教师永远是妥协的一方。”米老师说,等过两年孩子大一点,她带着孩子一起去杭州或上海,到真正将教育情怀放在首位的学校去。
而张静老师曾想帮一个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孩子提高成绩,约谈家长时,对方的话让她彻底震惊——“我和孩子他爸从小学习都不好,现在不是混得不错嘛,给我家公司打工的,随便一个都是硕士、博士。”这位家长甚至还“威胁”过张静:“你不要太多事,当心我找校董投诉你!”
刘颖回忆在北京某学校当班主任时,曾发现一个男生偷偷带香烟,还分给其他同学。刘颖第一时间联系家长。但没有想到的是,对方云淡风轻地说:“这事我知道,男孩到了青春期,觉得会抽烟很酷,这是孩子之间的交流方式,老师不要过多插手。”
刘颖搬出校规以及吸烟危害健康的道理,但这位妈妈“警告”刘颖:“一家有一家的活法,你不要道德绑架!”
令刘颖最为痛心的是,学校虽然明令禁止住宿学生带手机,但实际管理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孩子通宵打游戏看球赛,其中一个孩子入学一年多,沉迷网游双眼接近失明,只能长期休学治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