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非院校也能产生院士,打破了985高校的垄断,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二 )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 就是即将要公布的双一流动态调整的名单 , 湘潭大学、山西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一大批双非院校将会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由此可见 , 正是由于这些学校发展实力的逐步增强 , 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 才能够在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当中成为入选的对象 。
如果不是由于发展实力较强 , 那基本上也不可能在动态调整当中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同时 , 纵观近5年来 , 国家科技三大奖受奖的情况以及获奖者所在单位的情况来看 , 这些双非院校在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
所以双非院校的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只是时间问题 , 毕竟前期的积累有太多了 , 就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官方网站上对该校的教授当选院士所做的报道那样写着“终于实现了院士零的突破” 。
从0~1的突破确实很难 , 但这一定是在厚积薄发 , 长期积累的情况之下获得的最终结果 。
第二 , 两院院士的水平依然代表着我国科研的最高水平 , 依然对得起最高学术称号的荣誉 。
虽然在两院院士 , 尤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增选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非议 , 因为一大批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也成为了候选人 。
例如贵州茅台的总工程师 , 山东黄金的董事长 , 包括这一次当选的江苏康缘药业的董事长 , 甚至包括广西大学的当选教授他也是一名上市公司的老板 。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作为高水平的科学家来当选两院院士 ,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江苏康缘药业的董事长 。
这名董事长本身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 在学术上是很有造诣的 , 开发了多个新药 , 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三大奖 , 曾经也多选多次入选两院院士第2轮增选 , 终于在这一次两院院士增选中成功当选 。
我们抛开他的董事长身份 , 仔细去看他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 , 其实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 , 这些双非院校的科学家 , 他们的科研实力也是值得尊敬和敬仰的 。
不能说清华大学的教授创造的成果就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教授创造的成果多 , 就像北京大学在包括清华大学 , 在两院院士第1轮候选人当中有10多个人成为了候选对象 , 但是最后当选的也并不多 。
由此可见 , 不仅两院院士的学术水平没有下降 , 含金量依然很高 , 而且反映出高校之间的聚集性效应有所减缓 。
第三 , 从这一次两院院士增选有多所双非院校有科学家成功当选两院院士的情况来看 , 我们还可以发现不一定要靠经费才能培养出大科学家 , 单靠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 , 潜心研究依然也能够培养出大科学家 。
相比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有用不完的经费 , 这些双非院校能够获得的经费支持十分有限 。
对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办学总经费还不足清华大学办学经费的个位数 。
以这么少的经费培养出一个院士与约几百亿的经费培养一个院士 , 那肯定投入产出比是不一样的 。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这名院士的含金量要远远比清华大学的培养出来的院士含金量更高 。
因为清华大学等高校的院士他们是坐在金山银山上出来的院士 , 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培养出来的院士是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之下培养出来的院士 。
要知道 , 从目前的两院院士的评选规则来看 , 基本上只要获得两项国家科技三大奖且是第一完成人的话 , 基本上就能够当选;如果能够获得三项国家科技三大奖且是第一完成人的话 , 那基本上就100%能够当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