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同济72岁退休教授做硬核科普,每天被120万抖音网友催更( 二 )


短视频中的吴於人,一头银发,笑起来会露出两只虎牙。在她手里,鸡蛋、晾衣架、硬币……再寻常不过的用品都有可能变身为实验器材,用来进行力学、电学相关的实验。前段时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不少小朋友因此好奇:火箭到底是怎么飞上天的?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吴於人专门拍摄了一期视频,通过吹气球,让大家了解到火箭飞天的速度来源于火箭燃烧的反作用力;再利用液体氮的下喷实验,让小朋友们可以直观感受突破第一宇宙速度需要耗费多少燃料。

科普|同济72岁退休教授做硬核科普,每天被120万抖音网友催更
文章插图
熟悉“不刷题”账号的网友注意到,虽然吴於人的讲解总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在知识点的选择上,她却并不设限,不会因为内容主要面向孩子们就刻意选择简单的内容。在关于“一秒有多长”的一条短视频中,吴於人先是解释了为什么需要高精度的时间刻度,然后又介绍了国际上对“秒”的最新定义是:位于海平面上的铯Cs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中跃迁振荡9192631770个周期持续的时间。
网友们,尤其是孩子们会不会看不懂这专业复杂的学术定义?吴於人并不担心,评论区热烈的反响也充分证明了硬核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的受欢迎程度。视频最后,吴於人留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北京时间”的授时中心建在陕西临潼而非北京?4500多名网友在评论区参与了互动,“接近中国的地理中心,发布时间时尽可能的缩小了传送误差”,“高精度仪器要考虑地面震动的影响,放临潼也许是基于稳定性的考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维度,答案也未必完全准确,但显然大家都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也会有人直呼看不懂,正如吴於人教授的回复:“科普到,了解一下也是好的嘛。”
走红网络,成为120万粉丝追更的“科学姥姥”
现在吴於人平均每周要更新三条视频,确定主题、写脚本、选实验……她几乎都是亲力亲为,有时候还需要自制“教具”。遇到有些原理不知道如何通俗解释时,吴於人会拉上老同事们一起讨论。为了确保科普内容的准确,她特别请团队的年轻人帮自己做了一个提词器,上面除了记着自己要讲的内容,还用括号标注着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

科普|同济72岁退休教授做硬核科普,每天被120万抖音网友催更
文章插图
吴於人的短视频合集名为“科学姥姥”,源于现实中晚辈对她的称呼。过去她带过的学生很多已经成家有了孩子,小朋友们都习惯称呼吴於人“姥姥”。平时见面,吴於人喜欢拿出玩具带他们一起做实验,久而久之,“姥姥”前就有了“科学”这个前缀。而现在,这个称呼延续到了短视频平台上,数百万粉丝也开始喜欢上了这位“科学姥姥”。
截至目前,“不刷题”账号已经积累了122万粉丝,获得点赞368万。“科学姥姥”之外,越来越多的自然科普内容开始走红短视频平台。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仅抖音平台上,自然科普类视频累计播放近330亿次,7亿人次为相关作品点赞。在网友们最关注的自然科普内容品类中,物理居于前五。曾经让无数人头疼、害怕的学科,正成为越来越多人愿意看、喜欢看的内容。
科普|同济72岁退休教授做硬核科普,每天被120万抖音网友催更】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