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震惊!顶级名校学生密谋杀死老师:捅她5刀,然后自杀( 三 )


我们能做什么?社交媒体是否该具备识别心理危机信息的功能吗
事实上 , 每次遭遇极端学园事件 , 不论是枪杀、绑架、暴力、跳楼 , 还是各种袭击 , 无不令人惊恐、后怕 , 大家心有余悸的同时 , 会反复思考为何青春期的孩子越来越容易做出极端行为 。正如澳洲案件中密谋刺杀老师的两位女学生的行凶动机 , 警方仍在持续调查中 。结论也许非常复杂 , 也许极其简单 。但这并不影响学校、家庭、企业、社会为青少年成长作出努力 。
今年 , 我国多项教育政策出台 , 全面指向“学生健康发展”的育人新目标 。如近日 , 中国教育部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 长期跟踪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上半年 , 教育部还针对学生的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进行“五项管理” , 保证睡眠时间、增加体育活动时间、禁止手机入校 , 可以促进同学和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 , 减少网络信息的影响等 。同时 , 对中小学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作出指导 , 高校按师生比≥1:4000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老师 , 中小学≥1名专职心理健康老师;高校新生入学后要进行心理健康测评 , 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 , 设置2学分32-36课时;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 , 注重安排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县级教育部门每年要向区域内小学高年纪、初高中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 。
除政策维度外 , 青少年聚集的社交媒体平台能否通过技术手段自动识别出心理危机信息 , 主动进行线上预警和干预呢?
如今 , 越来越多被自杀意念困扰的年轻人更喜欢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困苦 。就此 , 2019年中科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的朱廷劭研究组以微博为平台 , 利用机器学习的方式自动识别有自杀想法的用户 , 然后主动为他们推送心理危机干预资源 , 利用微博文本来作为接受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测量指标 。
在研究中 , 研究人员先建立自杀微博的自动识别模型 , 然后将模型用于自杀内容的筛查 。结果显示 , 在302773条微博中 , 20603条 (6.8%) 被判定有自杀倾向 。随后 , 研究人员通过私信主动为这部分用户提供心理危机干预资源 。
从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 , 研究人员向12486个不同用户发送了24727条私信 , 其中5542人(44.39%)做出回应 。平均每月234.08名用户与研究项目的咨询师互动 , 90%的用户回复少于10次 , 97%的用户与咨询师互动少于5天 。12300人访问过研究者用于自杀预防的网站 。这些结果表明 , 与传统的被动等待预防和治疗方式相比 , 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干预范围 , 让很多以前从未寻求过帮助的人第一次接受帮助 。
另外 , 研究人员还比较了与心理咨询师交流过的用户在交流前后微博用词的变化 , 结果显示 , 在与咨询师接触后 , 这些用户的死亡词频率显著降低 , 未来词的使用频率显著提高 。
综上所述 , 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成长仅有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 , 在政府指导下 , 保证青少年有更高质量的睡眠、更健康的社交、更充足的运动是科学而明智的 。同时 , 青少年群体不可避免地会暴露在网络社交环境中 , 那么中科院行为科学实验室的研究是否会给到相关企业一些启发呢?希望技术的持续进步能够让企业低成本、高意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长远努力和尝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