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乡村观教 | 一位农村教师的手记:驻守山区教育的十四个寒暑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 。 作为全国教育高地的首都北京 , 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是促进首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所在 。 近年来 , 北京市多措并举促进农村教育内涵式发展 , 成效显著 。 本报特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教一处、北京市教育学会农 村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 “发掘北京经验 提振乡村教育”专题报道 , 展示北京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新进展新成果新风貌 , 讲好北京农村教育故事 , 传递首都教育声音 。

在北京市昌平区 , 有这样一个群体 , 他们扎根深山 , 立志让更多山里娃享受优质教育 , 走出大山开启幸福人生 ,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村教师 。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希望:让山区孩子成长成才 。 本期 , 我们走进昌平区老峪沟中心小学教师谢增太 , 他用文字记录了他驻守山区教育的十四个寒暑——
我是谢增太 , 来自河北衡水 , 200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数学系 。 毕业后 , 我选择来到昌平区老峪沟中心小学 , 一直承担班主任和语文、数学教学工作 , 不觉已驻守山区十四个寒暑 。
十四年前 , 还记得等待老校长开车接我时 , 一个人拎着行李在路边思潮起伏 , 不知将迈向何处 , 不知这个没有人愿意去的小学有多么偏僻 。 开车进山 , 一路翠绿 , 翻山越岭后一条山谷呈现眼前 , 路旁的核桃树向后飞去 , 辗转间来到山坡下这所不起眼的农村小学 。 同事们多是年长的老教师 , 几十年与校同在 。 在前辈的悉心指导和不断帮扶下 , 我走上了教师之路 。

首都北京|乡村观教 | 一位农村教师的手记:驻守山区教育的十四个寒暑
文章图片

山路崎岖 , 交通不便 。 刚工作时 , 山里还没有固定的公交 , 为了去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一次教研活动 , 早上5点多就要冒着凛冽的寒风在马路上等不定时的私人小面包车 , 冬季气温太低 , 车常常打不着火或者爬坡时水箱过热抛锚在半路 , 遇到节日车上更是人满为患 。 因此 , 也有了我步行翻山的经历 , 一根棍子做扁担 , 挑着生活用品一步一步沿着茅草丛生的崎岖小路爬上山又爬下山;也有了一次大雪封山后 , 夜行五十里走到流村公交车站的经历 。 周围人说:你真行 , 我们都不敢 。 我只是淡然一笑 。 即使条件如此艰苦 , 我也始终没有动摇投身山区教育的初心 。

首都北京|乡村观教 | 一位农村教师的手记:驻守山区教育的十四个寒暑
文章图片

学校学生人数虽少 , 却各有各的难题 , 有的是单亲家庭 , 没有感受过母爱;有的父母在外工作 , 孩子随老人生活 。 这些难题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 班主任必须更耐心细致的照顾、关爱学生 , 克服更多困难做家校沟通 。
我现在任教的班级只有唯一的一名女生 。 她自幼母亲因病去世 , 父亲嗜酒如命 , 常常打骂、粗暴对待孩子 , 还弄得自己一身疾病 , 行动不便 , 视力也逐渐弱化 。 我每次打电话他常常是在喝酒 , 言语不清 , 许多事情解释不明白 。 后来我只好常常家访 , 帮助他开展家庭教育 。 课后 , 我常常与学生聊天 , 关心孩子在家学习生活情况 , 我鼓励孩子多分担家务 , 尽力理解父亲、照顾父亲 。 父亲后来病重不能来校接学生 , 我亲自护送 , 陪孩子走这一段回家路 。
不幸的是 , 今年暑假孩子父亲也因病去世了 , 孩子的处境更是让人心疼 。 不过 , 这个孩子很坚强 , 也很乐观 , 我们担心父亲离世可能会对她造成影响时 , 她反而有一种冷静和沉着 。 孩子没有阅读习惯 , 我便为她准备了由浅入深的课外读物 , 课余时间给她讲中国上下五千年故事 , 讲三国著名英雄人物 , 鼓励她增加阅读积累 。 孩子喜欢绘画 , 很有天赋 , 我便准备了彩笔和绘画书籍供她选用 。 每到周五放学 , 我就一再叮嘱她在家也要学习 , 周一回到学校一定让她说说周末是怎样度过的 。 进入六年级 , 孩子明显变化很大 , 在学校里也当起了大姐姐的角色 , 主动照顾低年级的弟弟妹妹 。 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 , 记在心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