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一桩小事,三种效果( 二 )


诚然 , 当我们看到不同家庭教育出来的不同的孩子 , 以及他们身上不同的行为习惯、个性特点时 , 应尽可能全面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 , 从中发现积极因素 , 及时强化孩子已有的优势 , 加以顺势引导 , 并帮助孩子进一步完善 。
比如李明和房涛迟到后的不同表现 , 李明的表现符合我们通常的期待 , 我自然要给予肯定;但房涛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一面 , 同样值得被发现并给予放大 。 这样做的目的 , 一方面可以让当事的孩子获得安全、尊严和自信 , 另一方面也可以教会所有孩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 认识到评价事物的标准并不唯一 , 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方式 。 更重要的是 , 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选择 , 在当下环境中选择最迫切需要完成的事情 , 这也是孩子必备的一种能力 。
班主任应随时、敏锐发现并迅速捕捉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蕴含教育因素的细节 , 将其巧妙地转化为教育契机 , 放大孩子某种行为表现 , 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 。 让孩子在安全与自信的心理环境下 , 受到正面引导与教育 。
这是一种不动声色而润物无声的教育 。 班主任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 。 做到了这些 , 班主任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随处可见 , 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
(郭文红 , 江苏省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 , 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 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 南京市斯霞奖获得者 , 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 南京市优秀班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24日第11版
【小事|一桩小事,三种效果】作者:郭文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