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兵|“害怕犯错”的教育正在摧毁一代学生,对话历史学者唐小兵( 四 )


在讲授过程中,来自不同印刷文化传统和阅读谱系的同学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形成了多元的“历史理解”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类似这样的体验能够让人对于所归属的文化和社会形成反省,和更深刻的理解。我始终认为,中国不能自外于世界,在一个全球彼此依存度大大提升的当代世界,单靠内循环只会走向日暮途穷的那一天。
世界终将是共同依存的,而留学生正是中西方文化学术和思想交流的桥梁。
如今,因为疫情和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与外部世界似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抗关系,导致整个社会也开始剧烈变化,让普通家长和学生,包括我自己也产生了一种不安和焦虑。
如何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这是每个时代,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不确定性才是一种常态。无论是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民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内战,回头看,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因时代急剧动荡带来的内心不安的,恰恰是人文主义的传统与文化。
齐邦媛在《巨流河》里写到,抗战时期,她从东北一路逃亡到南京、湖北、重庆,每天早上醒来都要庆幸自己还活着。在每天轰炸不断的情况下,她仍然潜下心来学习莎士比亚、研究但丁的《神曲》。在武汉大学,上课通常只有她一个人去,很多人讥讽她,但她始终相信文化的力量,笃信学术本身内在的价值。
台湾有一位著名诗人叫痖弦,他在回忆录的序言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到了我这个年龄,觉得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其实是没有完成自己。诗人杨牧也曾有过相似的的句子,大意是:“在维也纳郊外的墓园里,躺着一个完成了的海顿。”
所谓“人生完成度”就是人生的梦想与实际人生展开过程的匹配度。随着成长,人们会有很多理想和愿望,也会有天分、能力和外部条件的差异,是随波逐流被时代裹挟,还是不断调整内心的秩序,有坚定的信念。这涉及到人对生命和自我的理解。
这些都与内在的价值系统有关,也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
谁也没有办法预料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上升的还是下滑的,我们不能因为处在下滑的阶段就怨天尤人,唉声叹气。
丰子恺说,要“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不念过往,不惧将来”,怎么获得这份淡定和从容?
我想也许多阅读一些过来人的著作,了解历史中的先人如何面对不同的时代状况和生命境遇,如何坚韧而又智慧地“完成自我”,这是更有意义的办法。
“和孩子一起进行有抵抗感的严肃阅读”这些年,我一直在强调“严肃阅读”的重要性。
唐小兵|“害怕犯错”的教育正在摧毁一代学生,对话历史学者唐小兵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谓严肃阅读是指阅读选取的文本是严肃而真诚的,不是恶搞的,也不是戏说的,更不是在一种商业利益的精致计算下对手中心灵的拿捏,而是寻找一众有抵抗感的阅读。
抵抗感意味着内容对读者会构成一种历史经验或人文理解上的挑战,如果我们坚持了下来,养成一众严肃的阅读品味和趣味,就不太容易被过度流行、其实也是精准商业化的读物“诱拐”或“算计”。
真正好的作品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心智,而不是将一些先入为主的价值和观点通过迎合读者的认知习惯的方式暗度陈仓或明目张胆地灌输。
之所以强调它,是因为我发现近些年来,整个社会有一种对严肃阅读的排斥和疏离,认为但凡严肃的东西会给读者带来负担,好像有很正当的理由来拒绝一切严肃的东西,短视频、音频节目和快餐阅读成为主导,抖音、快手等风靡一时。我并不否定人可以有休闲和消遣时光,但这绝对不应该成为一个压倒性和支配性的存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