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导什么?该怎么考核?( 二 )


刘波:创新教学是导师指导的重要载体 。 它以创新训练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 , 以项目资助立项形式开展 , 为期三个学期 。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 , 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研究条件准备、方案实施、成果总结、结题报告等训练内容 。 导师每学期根据创新训练参与度、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育情况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
创新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 既要重视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能力 , 又要激发个人兴趣专长 , 开发优势潜能 , 使学生有机会和条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 所以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必修课程基础上 , 学校还设置了学科竞赛、学术研究与论文发表、科技创新与发明、学术交流、社会调查等创新教学环节 。 导师通过创新教学必修环节中对学生的直接指导 , 分析和把握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 帮助学生合理定位个人专业发展、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 , 打造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创新教学选修方案 ,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与实践指导 , 促使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分施展才能、提升自我 。
从近几年的工作成效看 , 我校学生创新能力有大幅提升 。 毕业生中平均每6名本科生就发表1篇学术论文 , 平均每4名本科生中有1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 , 60%的本科生获得创新学分优秀证书 。
麦:从试点到正式全面推行 , 学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进行了10年的实践 。 在此期间 , 学校形成哪些机制确保全过程导师制工作真正落实、落细?
刘波:首先 , 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组织机构 。 校级层面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 负责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政策制定、工作协调、专项经费落实 。 学院层面负责落实导师工作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经验交流等具体工作 。 各学院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 , 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 。
第二 , 在组织管理模式上 , 学校构建了“授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相结合的“3+3”立体化工作体系 。 按照“学校引导、院系探索、导师落实、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工作模式 , 各方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 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
第三 , 基于任务驱动丰富导师指导内涵建设 。 比如学校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教学进程 , 制定阶段性指导计划 。 明确导师要依托课程教学、校外实习、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等平台 , 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等进行全程化、个性化、精细化指导 。
第四 , 强化对导师工作的过程管理 。 一方面 , 严格导师选配制度 , 明确导师工作职责 , 细化导师指导要求 。 另一方面 , 通过定期教学检查和组织学院开展导师考核工作 , 确保导师指导成效 。 此外 , 学校还加强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信息化服务与管理 , 在学校教务系统上研究开发了导师制工作模块 , 各学院也通过建微信群、QQ群等方式搭建导师与学生沟通平台 。
第五 , 健全导师工作激励考核机制 。 学校明确将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作为教师尤其是教授基本的责任要求 , 构建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工作方案 , 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
麦:学校怎样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的指标包括哪些?
刘波:我校在2016年出台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考核办法》 , 要求每学期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 ,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 。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 。 考核指标体系包含导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学院评价三个层次 ,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