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天|攻克“卡脖子”关键部件的二本“学长”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11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攻克“卡脖子”关键部件的二本“学长”》的报道。
每逢求职季,不少应届毕业生心头难免萦绕迷茫与焦虑——学历够高吗?学校够牛吗?
在江苏省常熟市,有这样一位“学长”,他毕业于二本院校,从技术工人做起,用了14年,一步步成为总工程师,现在领导着上百人的博士、硕士研发团队。这不是网络小说里的励志“爽文”,而是杨辉的真实人生。
中交天|攻克“卡脖子”关键部件的二本“学长”
文章插图
杨辉(左二)和同事分析盾构机液压系统部件。(受访者供图)
今年36岁的杨辉,是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执行总工程师。加入中交天和近十年来,他带领团队,推动超大直径盾构机多项关键技术和部件自主化,打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目前,多台国产盾构机已投入使用,有的还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攻克“卡脖子”的关键部件
10月12日,直径16.09米的国产盾构机“聚力一号”在江苏常熟中交天和总装车间下线。盾构机是隧道建设的利器,尤其是直径14米以上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更是“大国重器”,过去一度被外国产品垄断,关键部件还被“卡脖子”。
时间回到2010年,中国交建承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项目(现扬子江隧道),需要两台开挖直径达15米的盾构机。外商每台要价7亿元,交货时间也不能保证。
当时整个项目的预算才50亿元,买不起也等不起,这件事促使中国交建整合盾构机研制力量,在江苏常熟成立中交天和。
历时14个月,6700多张图纸、10万多个零部件,中交天和拿出了第一台泥水气压平衡复合式盾构机“天和号”,摆脱了对进口盾构机的依赖,但一些技术和部件仍需要外方支持。
“师傅教徒弟,肯定会有所保留。”杨辉回忆,“直径6米级的地铁盾构设备,用的就是外方的主驱动,出了问题去现场还得带上外方专家。”
中交天|攻克“卡脖子”关键部件的二本“学长”
文章插图
杨辉(左一)和同事在中交天和机械加工车间里。(受访者供图)
2011年底,杨辉从振华重工调入中交天和,交给他和技术研发团队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实现主驱动的自主化。
如果说主驱动是盾构机的“心脏”,那轴承就是主驱动的“心脏”。因此,轴承是盾构机技术自主化之路上必须拿下的一关。
但盾构机轴承对钢材精度要求极高,当时国内还缺乏相应的制造能力,某地曾使用过配置国产轴承的盾构机,结果在掘进中发生故障,最后别无他法,只能就地回填埋入地下,造成巨大损失。
而当时摆在杨辉和团队面前的,不仅是钢材的问题,设计师们甚至连轴承如何选型都无从下手。杨辉带队拜访国内外高校、知名企业,但对方要么不掌握相关技术,要么只能提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验。
“虽然国外先进技术不对我们开放,也不能仅凭他们已经落后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杨辉说,经过两年多的集体攻关,到2018年,团队基本攻克了包括主驱动在内的各个子系统。
2019年,用于建设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的盾构机“振兴号”下线,它的直径达15.03米,首次集中应用了中交天和自主研发的常压换刀装置、刀盘伸缩摆动装置等国产核心部件,并且是首台应用管片智能拼装系统的国产盾构机,操作员可“一键”完成隧洞管片的自动运输、抓举和拼装,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小施工误差。
“它标志着我们已经掌握了超大直径盾构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杨辉自信地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