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碳仨小子”的台前幕后( 二 )


实验花絮
“我们三人主要负责实验方面的工作 。 ”刘煜超提到 , “而团队的指导老师们也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很多心血 , 平时对我们也很照顾 , 有的时候答辩搞得太晚了 , 姚老师或者李老师就会拉着我们去吃点好吃的 。 ”姚奇志和李玲玲是“碳仨小子”团队的指导老师 , 姚奇志老师主要负责统筹项目 , 李玲玲老师则给团队最终的汇报作品提出了很多创意支持 。7月24日 , “碳仨小子”团队到达了华中赛区初赛所在地——武汉 。 “碳仨小子”被安排在25日上午进行答辩 , 答辩分为两轮 , 如果第一轮成绩很好或者很差 , 就不必参与第二轮的答辩 。

“我们25日上午十点就答辩完了 。 ”刘煜超告诉我们 。 按要求第二轮答辩时长变为7分钟 , 团队三人担心需要进行第二轮答辩 , 于是一直练习到大约晚上九点 。
“这时候 , 通知来了 , 告诉我说我们不用答辩了 。 但是组委会没告诉我们是因为成绩靠前不用答辩 , 还是因为成绩不好被淘汰了不用答辩……”
虽然比赛结果还不明了 , 但趁着当下无事 , “碳仨小子”和指导老师便在第二天清晨与东湖的朝阳 , 约了一场相会 。
摄于武汉东湖
闭幕式那天 , 三人和老师们在台下等候组委会宣读获奖名单 , 遵循惯例 , 组委会按照成绩从后到前的顺序宣读获奖的队伍名字 。 “那天下午念了很久 , 我们都没听到我们的名字 , 当时不知道他是按什么顺序念的名单 , 还以为出了bug 。 ”刘煜超对此记忆很深刻 , “他念最后一页之前 , 顿了一下 , 念到了我们 。 ” 最终 , 三人以第一轮高分成绩 , 带回了初赛的一等奖 。 “由于做了充足的准备 , 因此这场答辩还是蛮顺利的 。 ”刘煜超和队友总结初赛答辩的时候这样说 。 三人都没什么团队答辩的经验 , 于是格外谨慎 , 拉着指导老师做了很多次模拟答辩 。 “评委老师的问题基本上都在我们的预设范围内 , 而且老师人也很和蔼 。 ”青岛决赛临近九月初 , 疫情出现了死灰复燃的态势 , 决赛不得不改为线上进行 。 “听到改成线上了 , 就想 , 海鲜大餐没了……”刘煜超略显遗憾的说 。 为了保证线上答辩的效果 , 三人合计 , 借教室精心做了很多场外的布置 。 “我们外接了摄像头和收音麦 , 又拜托负责电教的老师帮我们将后场电视投影在大屏幕上 , 来保证整个答辩过程细致稳定 。 ”
“结果呢?”“一遍过 。 ”“一遍过?”“对 , 而且是857支队伍里总分第一拿的特等奖 。 ”
作为19级少院的同学 , 童新阳本学期升入了大三 。 材料物理方向的大三生活略显忙碌 , 但他依旧会偶尔抽点时间 , 在他喜欢的歌剧世界里 , 让自己放松一下 。
18级的葛子健和刘煜超 , 则双双保研到有机化学方向的实验室 , 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大四生活 。 可能某天下午 , 你们会在食堂门口路遇刚刚结束健身的葛子健;或者晚上回寝室的时候 , 看到急匆匆出门去实验室调反应的刘煜超 。
这场比赛 , 更像一场相遇 , 让分属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领域的三位同学 , 相遇在一起 , 作为一个团队 , 共同探索未知 , 克服困难 , 创造了一场属于他们自己的难忘经历 。
-en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媒体中心出品
部分图源:“碳量子点”视频
鸣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采访:刘雨嫣 刘展铭
摄影、文字:刘展铭
视频:张博禹
编辑:刘展铭、刘雨嫣
统筹:刘雨嫣、姚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