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中的一个血清型亚群,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但体积较小,约17~25nm,依抗原性不同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有抗原差异 。其中2型传播最广泛,各型病毒间抗原性有交叉,与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也有部分抗原相同 。病毒在蚊体内以及白纹伊蚊传代细胞(C6/36细胞)、猴肾、地鼠肾原代和传代细胞中能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等媒介昆虫传播,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丛林中的灵长类是维护病毒在自然界循环的动物宿主 。将发热期患者血液接种到幼稚小鼠的脑内可被分离固定 。
在我国,对登革热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晋朝;而在西方,从16世纪开始就有了明确的登革热病例 。但是,一直到二战发生,登革热造成日本和盟军士兵的大量伤亡之后,才由日本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从患者身上分离鉴定得到导致登革热的真凶——一种被命名为登革病毒的病原体 。
与其他传染病不同的是,登革热不能直接从一位感染者传染给他人,而是搭乘一种叫做埃及伊蚊的蚊子大范围肆虐 。在二战之后,亚太地区大范围的人口迁徙和城市化给了埃及伊蚊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它们也可以乘着飞机飞洋过海,造成登革热的区域流行 。除了埃及伊蚊以外,它的另一位近亲白纹伊蚊也是散播登革热的重要帮凶 。
这些疾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分布广、发病多、危害较大的人类传染病 。在亚洲,太平洋群岛及中、南美洲等许多国家均已造成严重的威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也曾有过流行 。之后,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登革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 。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55nm 。病毒颗粒外被脂蛋白包膜,并具有包膜刺突 。病毒包膜的外层含有包膜蛋白E,内层含有膜蛋白M 。病毒核心是由病毒的单股、正链RNA(+ssRNA)和病毒衣壳蛋白C共同组成的20面体核衣壳结构 。病毒RNA具感染性 。
登革病毒基因组RNA约含有11000个核苷酸,MW为4.2×106 。其5′端为I型帽子结构,3′端缺乏poly(A)尾,基因组的5′端和3′端均有一段非编码区 。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其5′端1/4编码病毒3个结构蛋白(C、PrM和E),3′端3/4编码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 。这些蛋白是以多聚蛋白形式进行翻译合成后,由宿主蛋白酶切割而形成的 。C蛋白构成核衣壳,富含精氨酸、赖氨酸 。PrM蛋白在病毒成熟时,经酶裂解形成膜蛋白M后,固定于病毒包膜内层 。E蛋白是病毒包膜的主要糖蛋白,与病毒的细胞嗜性、红细胞凝集以及诱导红细胞凝集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的产生等有关 。非结构蛋白NS1功能不清 。NS2a和NS2b可能参与多聚蛋白的水解过程 。NS3可能是在细胞液中起作用的病毒蛋白酶 。NS4a和NS4b可能与RNA复制有关 。NS5是病毒编码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
登革病毒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可能是Fc受体)结合,通过细胞吞饮和膜融合形式进入细胞后,在溶酶体酶等作用下脱壳、释放病毒RNA 。一方面,直接以病毒基因组RNA为mRNA,从单一翻译起始点开始合成多聚蛋白前体,进而经细胞信号酶的催化进行蛋白C与PrM、PrM与E、E与NS1之间的切割 。因C、PrM和E蛋白都有N-糖基化结构,主要是在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中完成切割,并且蛋白的翻译合成与切割是同步进行的 。非结构蛋白的切割由水解酶作用完成 。另一方面,在NS5聚合酶的作用下,首先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负链RNA,再由负链RNA复制合成子代病毒基因组+ssRNA 。最后,病毒的+ssRNA和衣壳蛋白C在细胞浆中装配成病毒核衣壳后,通过出芽释放的形式获得含有膜蛋白M和包膜蛋白E的病毒包膜,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
登革病毒可以在多种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增殖,并引起培养细胞发生折光性增强、细胞变圆或细胞融合等不同程度的细胞病变 。昆虫传代细胞系,如白纹伊蚊C6/36等对登革病毒敏感,可用于病毒分离 。哺乳动物细胞系,如人细胞系、乳地鼠肾细胞(BHK21)、胎猕猴肺细胞(FRhL)、原代狗肾细胞(PDK)等可用于病毒效价的滴定和疫苗的制备 。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等媒介昆虫传播,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丛林中的灵长类是维护病毒在自然界循环的动物宿主 。将发热期患者血液接种到幼稚小鼠的脑内可被分离固定 。
在我国,对登革热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晋朝;而在西方,从16世纪开始就有了明确的登革热病例 。但是,一直到二战发生,登革热造成日本和盟军士兵的大量伤亡之后,才由日本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从患者身上分离鉴定得到导致登革热的真凶——一种被命名为登革病毒的病原体 。
与其他传染病不同的是,登革热不能直接从一位感染者传染给他人,而是搭乘一种叫做埃及伊蚊的蚊子大范围肆虐 。在二战之后,亚太地区大范围的人口迁徙和城市化给了埃及伊蚊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它们也可以乘着飞机飞洋过海,造成登革热的区域流行 。除了埃及伊蚊以外,它的另一位近亲白纹伊蚊也是散播登革热的重要帮凶 。
这些疾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分布广、发病多、危害较大的人类传染病 。在亚洲,太平洋群岛及中、南美洲等许多国家均已造成严重的威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也曾有过流行 。之后,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登革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 。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55nm 。病毒颗粒外被脂蛋白包膜,并具有包膜刺突 。病毒包膜的外层含有包膜蛋白E,内层含有膜蛋白M 。病毒核心是由病毒的单股、正链RNA(+ssRNA)和病毒衣壳蛋白C共同组成的20面体核衣壳结构 。病毒RNA具感染性 。
登革病毒基因组RNA约含有11000个核苷酸,MW为4.2×106 。其5′端为I型帽子结构,3′端缺乏poly(A)尾,基因组的5′端和3′端均有一段非编码区 。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其5′端1/4编码病毒3个结构蛋白(C、PrM和E),3′端3/4编码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 。这些蛋白是以多聚蛋白形式进行翻译合成后,由宿主蛋白酶切割而形成的 。C蛋白构成核衣壳,富含精氨酸、赖氨酸 。PrM蛋白在病毒成熟时,经酶裂解形成膜蛋白M后,固定于病毒包膜内层 。E蛋白是病毒包膜的主要糖蛋白,与病毒的细胞嗜性、红细胞凝集以及诱导红细胞凝集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的产生等有关 。非结构蛋白NS1功能不清 。NS2a和NS2b可能参与多聚蛋白的水解过程 。NS3可能是在细胞液中起作用的病毒蛋白酶 。NS4a和NS4b可能与RNA复制有关 。NS5是病毒编码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
登革病毒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可能是Fc受体)结合,通过细胞吞饮和膜融合形式进入细胞后,在溶酶体酶等作用下脱壳、释放病毒RNA 。一方面,直接以病毒基因组RNA为mRNA,从单一翻译起始点开始合成多聚蛋白前体,进而经细胞信号酶的催化进行蛋白C与PrM、PrM与E、E与NS1之间的切割 。因C、PrM和E蛋白都有N-糖基化结构,主要是在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中完成切割,并且蛋白的翻译合成与切割是同步进行的 。非结构蛋白的切割由水解酶作用完成 。另一方面,在NS5聚合酶的作用下,首先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负链RNA,再由负链RNA复制合成子代病毒基因组+ssRNA 。最后,病毒的+ssRNA和衣壳蛋白C在细胞浆中装配成病毒核衣壳后,通过出芽释放的形式获得含有膜蛋白M和包膜蛋白E的病毒包膜,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
登革病毒可以在多种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增殖,并引起培养细胞发生折光性增强、细胞变圆或细胞融合等不同程度的细胞病变 。昆虫传代细胞系,如白纹伊蚊C6/36等对登革病毒敏感,可用于病毒分离 。哺乳动物细胞系,如人细胞系、乳地鼠肾细胞(BHK21)、胎猕猴肺细胞(FRhL)、原代狗肾细胞(PDK)等可用于病毒效价的滴定和疫苗的制备 。
推荐阅读
- 张起灵十年之约是什么
- 双鱼座女人出轨指数 出轨的原因是什么
- 网络用语喜当爹是什么意思,被戴绿帽子还送一个娃
-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区别是什么
- 牦牛角梳子真假图解 牦牛角梳
- 梦字取名含义是什么 中间带梦名字大全女孩
- 观音灵签2签是什么意思
- Ena是什么意思 ena检查是什么意思
- 观音灵签1签是什么意思
- 观音灵签85签解签精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