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换个角度,孩子更有安全感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 当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一些客观事实时 , 不妨换个角度去引导孩子 。 那时你会发现 ,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 ,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 事情还是那件事情 , 然而 , 因为看事情的视角发生了改变 , 一切都变得温润美好起来 。 本期刊发江苏省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郭文红的第二篇文章——
————————————————
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孩子:年轻父母外出打工 , 年幼的孩子跟着老人生活 , 这些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 。 对于留守儿童 , 班主任一般都会心生同情 , 担心孩子这么小就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 , 日复一日 , 很可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情况:比如老人年纪大了 , 精力不济 , 对孩子照看不周;比如老人不接纳新鲜事物 , 与孩子没有共同语言;比如老人可能会对孩子太过溺爱而放任自流;比如老人也可能缺少方法 , 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无能为力……
这样的同情与担忧 , 孩子或多或少都会觉察出来 。 时间长了 , 孩子很可能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怨恨 , 甚至自哀自怜起来 , 觉得自己怎么会遇上这样不负责任的父母?
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 , 内心就会失衡 , 这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 , 还可能会导致孩子变得自卑、敏感、多疑、怯懦、蛮横等 , 这种失衡还会带来一系列后果 , 严重者甚至对其一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
那么 , 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呼唤父母的回归 。 但实际上 , 这些父母如果能够留中在家照顾孩子 , 当初就不会外出打工 。 为生活奔波的父母回来的可能性极小 , 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 。
在这种客观事实面前 , 改变看问题的眼光与角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 很有可能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 。 因此 , 当我听到南京师范大学殷飞老师说的“我们要告诉孩子 , 你们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家里守阵地的”这句话时 , 心中升起一片光亮 。
是啊!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 孩子与爷爷奶奶努力坚守后方的家园 , 为的是当父母回来时有一个温暖明亮的家 。 这样的认知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是被需要、是被信任的 , 孩子会因此而感到无比光荣和骄傲 , 内心深处会生发出强烈的责任感、自豪感与尊严感 。 班主任在孩子内心埋下这种信念 , 远比担忧、同情、怜悯更有力量 , 更能护得他们周全 。
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家庭:爸爸爱喝酒或者有其他不良嗜好 , 妈妈通常会怎么样呢?埋怨、指责、争吵……夫妻间的争吵让孩子的世界变得狰狞又恐怖 , 孩子可能会因此变得胆怯畏缩 , 也可能在争吵中学会残忍 。
面对一个喝酒呕吐、不省人事的爸爸 , 可以怎样让孩子不仅没有任何怨恨 , 相反还能充满敬意呢?
【父母|换个角度,孩子更有安全感】我身边的一个家长是这样做的 。 当喝得烂醉的爸爸回到家中后 , 妈妈连忙招呼孩子打洗脸水、拿毛巾 , 妈妈带着孩子一边为丈夫擦洗 , 一边深情地说:“看看你爸 , 为了咱们这个家 , 为了我们过上好日子 , 整天在外应酬 , 你看他都喝成什么样了 , 再换一盆水来……”
第一次听到这番话时 , 我不禁哑然失笑 , 然而在笑过之后 , 心里暗暗为这位妈妈伸出大拇指 , 她不仅巧妙地维护着丈夫的形象 , 也悄然守护着孩子宁静安全的家庭世界 。
生活告诉我们 , 在一个夫妻恩爱的家庭环境里 , 想把孩子带歪 , 恐怕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突然想起樊登老师在演讲中说过的一件事 。
有一天 , 孩子回家对樊登说:“爸爸 , 我今天考试写错了一个字……” 樊登说:“写错一个字很正常啊 , 这不要紧……”孩子说:“我写错的是‘樊登’的‘登’字 , 少写了一笔……”孩子觉得特别不好意思 , 居然把“樊登”的“登”字写错了 , 那可是爸爸的名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