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幼教杂说”之一百五十五:《急于给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好吗?》( 二 )


孩子有过搭套塔失败的实践 , 再与成功的搭法一对照 , 孩子会从中体会得更为深刻一些 。 这就是要家长学会选择、抓住“教育机会”的教育艺术 。
什么是“教育机会”?就是恰倒好处的教育时刻或场合 。 此时此刻实施相应的教育效果最佳 。
什么时候是“最佳”?就是最好 , 事半功倍 。 教知识一定是在孩子有“学习欲望”的时候 。 在孩子还没搭套塔 , 没有进行具体实践的时候 , 会以为很容易 , 认为不需要什么规则 , 不用学什么知识 , 这就不是很好的教育机会 。 没有求知的欲望和要求 , 就不是教育机会 。
而当孩子在搭套塔失败 , 遇到困难的时候 , 心里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 , 积极思维 , 想知道怎么搭才能搭得高 , 才能不垮塌 。 此时此刻及时告诉孩子搭套塔的规则 , 就有如雪中送炭 , 自然爱听家长说 , 也会印象很深 。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则不复也 。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 不到学生冥思苦想而有所体会的程度 , 教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 , 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 , 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
这是孔子先让学生积极思考 , 再进行适时启发的“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思想 。 他反对”一言堂“、“填鸭式”式“满堂灌”的做法 。
现在很多的年轻父母 , 心态不大好 , 突出的问题就是太着急 , 操之过急 , 急于求成 。 心里有想告诉孩子的知识或生活常识 , 有点儿憋不住劲 , 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
其实 , 这样并不好 。
您想啊 , 别人不想求人帮助的时候 , 你非要去帮助 , 那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 给人添乱吗?人家能不烦吗?不要着急 , 心态要平和 , 要耐着性子等待教育时机出现 。 当然也可以“创造教育时机” , 就是人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但最好是没有人为的痕迹 , 让孩子不觉得是强行灌输 , 这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 。
要多给孩子留有“自悟、自学的机会”
响当当的妈妈在教孩子“数数”的时候 , 也犯了操之过急的毛病 。 孩子1、2、3这几个数字都能数得出来 , 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数 , 非要急于替孩子说出答案呢?
家长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 , 就是:“不是教得越多就越好” 。 教得多了 , 不该教的也教了 , 就有点“越俎代庖”的意思 , 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自悟、自学的机会 , 阻止了孩子主动的积极的思维 。
看来 , 您这个家长有点急脾气 , 心里存不住事 。 北方有句俗语:“猴养孩子不等毛干 。 ”就是遇事太着急 , 急不可耐 , 跃跃欲试 , 沉不住气 , 不吐不快 , 非得抢先说出来或着手做不可 。 这样做 , 往往说的、做的并不是最佳时机 , 效果要打折扣的 。
要多给孩子留有“自悟、自学的机会” , 不要都让家长的操之过急给挤占了 , 剥夺了 。 孩子自悟、自学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 家长给占用了 , 这是损失 。 您看 , 凡是家长教的太多的的孩子 , 一般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 缺乏发展的后劲 。 因为家长的不耐心 , 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无意中给压制了 , 发展的后劲给消磨掉了 。
响当当“吃苹果”的事 , 也可以有两种指导方式方法 。 妈妈在孩子还没有拿到苹果的时候 , 妈妈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哪种酸 , 哪种甜 , 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吃到不好吃的苹果 。 这是一种教育方法 。
但再遇到这种情形 , 我建议也可以试用另外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亲口尝一尝苹果或其他水果的滋味 , 然后再告诉他选择水果的方法 。 也许通过亲身体验后再告诉孩子选择水果的方法 , 孩子的印象会比“事先告诉”更深刻一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