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2022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 )


谶言本身给人虚空的感受 , 谶言在虚无之外留下模糊的指向性 , 似乎在冥冥之中已被命定 , 缓缓带出《红楼梦》“人生如梦”的主题 。 曹雪芹深深的宿命论覆盖到每一个人物身上 , 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祭奠女性美的凋零和毁灭的作品 , 表现生命由盛而衰的本质 。 而所有人不能理解和掌控的一切都被归咎于命运的齿轮 , 家族之哀也隐藏在家国之哀中 , 被洪流冲散了 。
事实上 , 《红楼梦》的主题自始至终都是通过家族的兴衰表现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到来 , 这是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忧虑 。 曹雪芹处清朝乾隆时期 , 前期家族盛大 , 受皇恩庇护 , 见识了生命的最繁华 。 直至家族败落 , 又穷困潦倒到极致 , 看到了生命的最衰败 。 因此他得以更冷静地观察社会 , 透过浮华看到宿命的征兆 。 在小说中每一个谶的运用都有其道理所在 , 对情节的发展和整部作品的主旋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
(摘编自徐雅萍《〈红楼梦〉中的谶言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
A.谶言源于古代巫文化 , 有预言的含义;从先秦起就被广泛运用于小说中 , 对逃避文字狱有特殊作用 。
B.文学作品中谶言表达得十分含蓄 , 同时也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 , 对世人的劝诫、警示和点化 , 暗含写作意图 。
C.《红楼梦》中运用谶言这种方式 , 不仅与文本完美结合 , 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安排 , 而且在结构和主题方面也加以渗透 。
D.反谶现象存在于《红楼梦》的叙事中 , 以预言和应验的反差 , 形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 赋予小说魅力 。
2.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图册和判词以及“红楼梦曲”直接预示了贾府众女眷的悲剧结局 。
B.《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谶言 , 典型的有诗谶、戏谶和谜谶等 , 可以推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
C.曹雪芹对谶言独具匠心的运用 , 使《红楼梦》语言更能表现美的同时 , 也可以成为探佚之后情节或结局的重要材料 。
D.薛宝钗的金锁上的文字、史湘云的判词、林黛玉自吟的《葬花吟》是人物悲剧命运的暗示 , 也充满了美感 。
3.根据文章内容 , 下列选项中属于“反谶”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中 , 警幻仙姑让宝玉喝的茶是“千红一窟” , 饮的酒是“万艳同杯” 。
B.林黛玉所住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 , “凤尾森森 , 龙吟细细 , 一片翠竹环绕” 。 诗社建立时 , 黛玉取诗号为“潇湘妃子” 。
C.第五回《红楼梦曲》中元春的曲子是(恨无常):“喜荣华正好 , 恨无常又到 。 眼睁睁 , 把万事全抛 。 荡悠悠 , 把芳魂消耗” 。
D.第六十三回占花名中 , 香菱掣了一根并蒂花 , 题着“联春绕瑞” , 那面写着一句诗 , 道是:连理枝头花正开 。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
5.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 利用画册、判词、曲词的形式 , 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待出来 。 根据文章材料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 从下列四幅图画中选择两幅 , 结合画面阐述预示了红楼梦中人怎样的命运结局?(四选二)

人物|?2022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章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下面小题 。
文本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