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让动起来的中小学生不必受困于时间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让动起来的中小学生不必受困于时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16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30.4%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能保证一小时足量校外体育活动,小学生实践情况明显好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课业任务重没时间锻炼被认为是不能保障的首要原因。72.4%的受访家长感到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中国青年报》12月9日)
都知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走进科学观念普及的21世纪,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尽人皆知。可以相信,只要条件充分,大多数家长都乐于让孩子动起来。然而,调查中却有7成家长和孩子“没时间运动”,着实令人看不懂。试问,每天24小时,为什么学生们却挤不出1小时校外体育活动?
以中学生为例,依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规定,中学生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时间,8小时在校学习时间(其中穿插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1.5小时家庭作业时间,余下6.5小时,抽出1小时校外体育活动似乎并不难。
其实,必须承认,当代青少年是“忙碌的一代”,作业多、社交多、娱乐也多。除了上下学停在路上的时间,孩子们每天偶尔需要玩手机、看电视、阅读书报刊物,生活条件好一点的则会安排唱歌、练琴、书法等兴趣活动,丰富的每日生活打散了青少年的活动时间,即便有6.5个小时,也不一定能分配出连续的体育活动。
加之,家长活动时间与孩子活动时间不一样,除却接送孩子的部分情况,大多数双职工家庭的家长都比孩子晚下班。回家后做饭做菜处理家务,还得辅导孩子功课,费精力也费时间。无怪乎调查中,有43.7%的受访家长坦言孩子只想“躺平”,有39.9%的受访家长感慨工作忙没时间带孩子运动。
中小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积极性高,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个矛盾必须得化解。其中的一项关键在于充分提高体育活动效率,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例如,饭前一段时间或完成作业间隙,展开高强度间歇运动,纵然每次运动仅10分钟,都能改善身体机能。在此基础上,抽出剩余时间组织家庭运动,运动时间势必高涨。
同时,面对缺空间缺设施的窘境,还需要针对中小学生需求分配足够的公共资源。居住小区社区有篮球场、足球场等公共运动场地的,优先面向在校学生配给,避免运动场景被其他人挤占。缺乏公共运动场地的,则可以提供共享型的家庭运动器械,让孩子们可以租借使用,在小范围内跳绳或举铁。
若想打破时间与空间对校外体育活动的限制,最紧要是提升中小学生的运动素养,强化科学健身观念,丰富体育社交场景,养成自觉运动习惯。只要中小学具备足够的运动技能与积极性,时间就不再是束缚。(严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