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双减”后,一辆校车的“田野”之旅

层层叠叠的山野之间 , 一辆黄色校车正载着二十多个四年级的小朋友自由畅行 。 怀抱纸笔的“小乘客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高歌 , 仅用一个下午便高效“打卡”传统非遗扎染体验馆、肉羊养殖场、中药材“百草园”等多个校外实践基地 , “串”起一场边走边学的“田野”之旅 。

新华社|“双减”后,一辆校车的“田野”之旅
文章图片

渭州学校的校车行驶在田野之间 。 新华社采访人员郎兵兵 摄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 , 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渭州学校把校外社会实践作为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 利用闲置校车 , 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串联起来 。 “‘田野’之旅意在鼓励学生手脚动起来、脑子活起来、思想热起来 。 ”渭州学校校长郑国栋说 。

新华社|“双减”后,一辆校车的“田野”之旅
文章图片

渭州学校的学生在陇西药圃园内参观中草药标本室 。 新华社采访人员郎兵兵 摄
“动手”是“田野”之旅的第一步 。 在陇西县胡家大院扎染体验馆 , 孩子们按工作人员的指导将白手绢放进染缸 , 不一会儿 , 手绢上便绽放出形态各异的蓝花 。 初出茅庐的“小工匠”们将“成果”高高举过头顶:“亲手染出独一无二的手绢 , 让人觉得成就满满 。 ”
除了“动手” , 还要“动脑” 。 在陇西县一家肉羊养殖场里 ,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技术人员抛出问题 , “肉羊有哪些品种?”“平时吃什么饲料?”“将来要送到哪里去?”此起彼伏的“头脑风暴” , 让整个羊舍成了情境化教学的天然课堂 。
“动心”是“田野”之旅的终极目标 。 在陇西药圃园的标本室里 , 孩子们趴在泡着黄芪、党参、银翘等药材的玻璃罐前若有所思 。 “中药有哪些作用?我们能为中药的发展做点什么?”透过玻璃 , 一个个探索发现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
“如果不算解说时间 , 整个参观过程大约1个小时 , 基本上可以了解到本地中药材种类和特性以及种植药材的一些知识 。 ”陇西药圃园农艺师张金文说 , 孩子们亲眼见到每个中药材标本 , 兴奋的情绪溢于言表 , “这样的课堂一定会令孩子们记忆深刻 。 ”

新华社|“双减”后,一辆校车的“田野”之旅
文章图片

校车上的学生们开心地向窗外打招呼 。 新华社采访人员王紫轩 摄
“‘田野’之旅是对课本的有效补充 , 在手、脑、心的有机联动中 , 孩子们能够充分释放潜能 , 学有所得 。 ”渭州中学语文教师董亮亮说 , 实践让学习自由高效 , 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多元的发展机会 。
1辆校车 , 31个座位 , 4000多名学生……“田野”之旅如何兼顾每一个人?一张贯穿整个学期、涵盖9个年级的劳技课程表给出了答案 。 课表上 , 渭州学校劳务技术处按各年级的实践申请统筹排课 , 保证了每年级4次、每人1次的学期实践安排 。
校车司机马晓君对孩子们的“校车情结”深有体会 。 “校车之旅是孩子们每学期最期待的事 , 一路上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 , 也增进了情谊 。 ”28年驾龄的马晓君和带队老师们全程为学生保驾护航 , 是每一次“田野”之旅的安全后盾 。

新华社|“双减”后,一辆校车的“田野”之旅
文章图片

渭州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在校车上一起“比心” 。 新华社采访人员王紫轩 摄
【新华社|“双减”后,一辆校车的“田野”之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