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编好科研成果转化制度之绳

近年来 , 教育部、科技部等陆续出台政策 ,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 高校纷纷探索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向纵深发展 , 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 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
据报道 , 上海交通大学不仅成立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 , 专门负责校内科技成果转化 , 且设立人才专员 , 并配套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 乃至构建技术转移学历教育培养体系 。 这是高校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创新样例 , 其创新之处在于立足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基础能力建设 , 聚焦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及创新链的衔接 , 并探索寻找到了有机衔接的一根“绳子” 。
这根“绳子”就是改革评价制度 。 有什么样的评价 , 就有什么样的导向 。 无论是高校的科学家们 , 还是专门从事技术转化管理与服务人员 , 都处在现实的制度环境之中 。 好的办学评价制度 , 有利于放开科学家们的手脚 , 推动他们及其创造的市场主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 增强高校服务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 。 上海交大的做法 , 不限于变革创新领军人才的成果转化与考核评价 , 还对人才专员的考核评价与激励作出变革 , 这也是办学评价改革的应有之义 。
【科学家们|编好科研成果转化制度之绳】制度之“绳”要结实牢靠 , 关键在于“结绳”方法 。 一是坚持统筹兼顾 , 针对科学家以及技术转化管理人员、研究生等不同主体的评价 , 要实现考核评价之间的对接 。 某种意义上 , 科学家们的离岗创业、成果转化考核 , 与技术转化管理服务人员的考核是“捆绑”式的 。 高校将科研成果向产业界转让 , 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在企业孵化、共性技术突破和关键技术创新中的功能 , 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 。 同时 , 通过技术转移收益能够反哺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活动 。 二是坚持综合改革 , 强化不同制度之间的配套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 需要教师知识产权、学校资产管理等方面制度的协同 , 多线发力才能形成最大化支持 。 三是区域高校之间的协同 。 以长三角为例 , 高校科技资源是国内创新浓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 且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彰显活力与领先态势 。 长三角高校主动联合和作为 , 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机制 , 将有助于把制度之“绳”拧得更紧 。 四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 , 创新评价工具 , 全过程、多维度采集分析数据 , 强化过程性纵向跟踪评价 , 挖掘各地区和高校的典型经验并加强交流 。 在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中 , 把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及创新链有机衔接程度纳入监测内容体系 , 并借助高校技术转化管理机构、企业包括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产学研对接部门的力量 , 加强数据动态收集与挖掘分析 , 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撑 。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08日第2版
作者:李伟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