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清华教授钱颖一 :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钱颖一|清华教授钱颖一 :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文章图片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社会,盛行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 。
清华教授钱颖一 :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文/钱颖一
(1956年4月生,北京市人,祖籍浙江,无党派人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教授 。2012年当选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2018年当选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获得2009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6年度首届中国经济学奖 。)来源/网络
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中隐含了我们的长处 。
首先,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很大,这个投入不仅是金钱、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学生、教师时间的投入 。这是由我们的文化传统,由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决定的 。其次,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量多,而且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均值高”的特点 。
我想,在了解中国教育长处的基础上来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有意义 。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 。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 。这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我们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的出发点 。
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他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采访人员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 。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
在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到 。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 。所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我们深思 。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 。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 。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 。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
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 。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 。这只是开始,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参加全部高考 。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
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我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
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 。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因为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多了,但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加,好奇心和想象力通常会逐渐递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