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飞天的后人;这里,是我们的天下 。中国的荣耀和耻辱掩映着敦煌壁画美的踪影 。血与火的征战,又怎能容你们践踏?
可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终究成了人们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我冥思,诺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这是中国的悲哀,这是中国文人的悲哀 。
我思忖良久,在这一场文化苦旅中,中国丧失了什么,中国人又丢失了什么?是一种民族气节,是中国文人所独有的傲骨 。
谈到中国文人的傲骨,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人,他就是陶渊明——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
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陶渊明确实是一颗耀眼的星辰,他不仅以善词文著称,更是一种淡泊名利、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感染着无数文人,甚至影响中国文坛的深层发展 。
陶渊明出身庶族,29岁出仕为官,后任澎泽县令 。诸多黑暗的官宦生涯,使他无法与世俗同流合污,到任81天,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离职 。至此,陶渊明十三年的官宦生涯结束 。于是毅然隐匿于庐山之下,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以追求其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
那年,陶渊明41岁 。每天以酒为友,以诗为乐,以菊为伴,两袖清风,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昭示着古代文人高旷雅致的风采,以及中国文人所独有傲骨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闲适的田园生活中,他心情自然而宁静 。晚年贫困潦倒时,也不愿再入仕途 。直至427年11月,63岁的陶渊明淡然离世,魂归南山之下的茅庐中,步入桃花源的隔世生活,归去来兮……
我开始思索文化的真正内涵,或许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化苦旅》正是一种对文化的深层认知,对文化的种种历练 。
于是我用哲学的眼光看待苦行,冥想苦思,探山水名胜,观人文风景,自然是归结于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
停伫于那些流转千年的文化之中,苦行亦冥思,只愿挺起中国的脊梁和傲骨,和余秋雨先生贴近山水,苦旅文化,冥思深涵……
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想600字5
《文化苦旅》是一部带着游记风格的散文集 。作者将旅行时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对中华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寻与思考 。一步一景,一地一文,而每个地方都隐藏着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印迹 。不同的地方,是散文集的“形”,而共同的对文化的探索,则是这本散文集的“意”,一脉贯通 。
最令我印象很深的一景描绘的是莫高窟,在无垠的沙漠中,给人的感觉似乎只有荒凉 。但是,莫高窟的存在,却忽然给了这片荒漠一缕深厚的文明光亮 。自千年前的丝绸之路开通始,无数来往的路人,或想一见大唐都域的风采,或想一览罗马帝国的胸襟,都路过这里 。玄奘也许在这里留下几卷经文,印度僧人也曾在这里描画飞天 。千年以来,这里有着多少积淀的文化?
在1900年5月26日清晨,这些文化的一大部分被打开了 。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无意发现了一个藏经洞,百万册经卷,带着已然沉封千年的历史和百年的冷寂,展现在它们已经陌生的世界前,才疏学浅的王道士带了几本书给地方官,但地方官员似乎对它并不感兴趣 。于是,又一出造成中华民族屈辱的事件到来了,几个月后,陆陆续续,来自国外的探险者,面对王道士,就跟他们当年面对非洲的黑人一样,用几枚银元换得了几十箱的经卷,用几面镜子带走了无数绘画、雕塑,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
这是中华文化的损失 。无数人愤怒地指责王道士和当时官僚的无知,可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始终令我遗憾的事 。几年前,当我读《三国演义》时,看武将们在护城河边止步,在城墙下奋力拼战时,忽然想到,为何合肥有护城河,而无城墙呢?之后才知道,它在几十年前被拆除了 。我还了解到,大多数城市的城墙或已荡然无存,或已只剩凤毛鳞角了 。合肥的“鼓楼”、“钟楼”都已拆除,只留下一个个地名 。这不也跟当年藏经洞经卷遗失一样,是我们文化损失吗?这无疑是对文化的破坏 。我还能想起,当看到还算完整的西安明代城墙时的震憾 。这只曾在电视屏幕上见过的城墙如此真实地矗立在我面前 。呆板的屏幕如何能表现城墙的壮美?但也许,很多景色只能在电视屏幕上虚拟地展示了 。当别人与我谈论曾经白水坝的麦田和流经这儿的几道河流和水坝,知道合肥曾经河道密布时,我似乎只能想象电视屏上显现出这些画面,而现实中却是不可能的了 。
推荐阅读
- 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左右 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七篇
- 苗族的刺绣文化
- 附交通指南 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开放时间
- 蒙古族传统图腾文化
-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5篇
- 平顶山郏县特色文化 郏县特色文化
- 平远县特色文化
- 汝阳县特色美食 汝阳县特色文化
- 磁县红色文化 磁县特色文化
- 2020上海鲁迅文化周活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