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20年功夫的一枚金针( 二 )


其次 , 我认为 , 经典的魅力或力量首先源自于思想 。
我们常说语文教学要阅读经典 。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经典的魅力或力量何在?其实经典的魅力或力量首先就源自于它的思想 , 其形式(无论是语言方面 , 还是艺术结构方面)是排在第二位的 。 试想 , 人们热爱“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 绝不是因为他们都用了古体诗的形式写下了杰出的诗篇 , 而是因为他们诗歌的思想深邃、辽阔 , 内容独步千古 , 光照后人 。 反观汉赋 , 现存的两百多篇作品 , 尽管形式恢宏 , 语言华丽 , 但除了“四杰”(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 我们还知道其他的作者是谁?……”
读到这里 , 你是不是要停下来想一想 , 你虽然在搞专题学习、搞整本书阅读 , 你搞的一套鉴赏“形式”啊“语言”啊是不是抓到阅读的根本东西?我想是阙如的 。
二、什么叫整本书阅读
什么叫专题学习 , 有没有一个界定?吴老师把这个东西界定清楚了 。 这个很重要 , 一个东西的内涵和外延弄明白了 , 我们就好去思考和研究、去操作和实践 。
“高中语文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教学方式或者是一段学习旅程 。
这种方式或者这段旅程 , 应按照高中生在语言、思维的发展和变化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和需求 , 选择某一部境界高远的经典作品 , 或某一位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 , 或某一个重要的文学、社会现象或思潮等 。 然后整合、萃取出丰富而又集中的学习资源 , 创建、设计好学习的课程及过程 , 让学生通过阅读、梳理、鉴赏、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学习活动去习得方法、培育思维、生成思想 , 同时也撰写出合格的文章 。 最终为学生的自我成长、未来发展和终生学习服务或奠基 。 ”
三、阅读该怎么读?阅读是怎么一回事?阅读思维能力是什么样的能力?
这里面有一个“黑箱” , 吴老师把这个“黑箱”里的东西弄清楚 , 明明白白告诉我们 , 你就知道该在专题学习和整本书阅读中怎么干 , 干些什么了 。 这个揭秘“黑箱”并能说清楚黑箱 , 了不起 , 不简单 。
“它(思考力)大体应该包括“思维工具、思考技能和探究意识”三个方面内容 。
从一个人在正式阅读或真正了解了不同事物、事件、事实或“知识”之后 , 就一定会对这些事物、事件、事实或“知识”进行分类、统计、排序或列表;而后就会对它们作出观察、聚焦、放大、比较、质疑、辨别、想象、预测、推理、判断、确认;最后就能够深刻认识和把握其本质特征这一过程来看 , 掌握“思维工具”应该是最为重要或者核心的事情 。
掌握好工具 , 然后不断训练这些技能 , “唯手熟尔” , 学生的探究意识便随即建立起来 。 有了探究意识 , 就随时会“观察”自己阅读或了解的“对象” , 就会把自己的思考聚焦在“对象”的某一个特殊或特定“点”上 , 并且把握其本质或关键 , 最终 , 就有可能推断出结论 。
用我经常向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想得明白 , 才说得明白、写得明白 。 ”这里 , 我举一个我们做“读《楚辞》”专题 , 学生推断《离骚》两个节选片段得出结论的例子 。 ……”
“下面 , 我着重讲讲“表达力”中最关键的一项内容 , 即“语言表达方法” 。 当中 , 也连带讲一下“文章表现形式” 。
学生的论文写作 , “语言表达方法”主要要用到“复述、转述、描述、概述、举例、解释、说明、论证、阐析、归纳、概括、评价、推断”等 。 如在高一上学期 , 就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复述、转述、描述、概述、举例、解释、说明等方法 。 同时 , 也开始学习运用论证、阐析、归纳、概括、评价、推断等方法 。 而“文章表现形式”中的“结构”“赋形”也是从高一开始学习 , 以2000字左右的文章起步 , 逐步提高到3000字以上 , 再上升到5000字以上的长篇论文 。 其中 , 至少要掌握两种论文的表现形式:并列式和递进式 。 以下 , 我仅挑出“复述”和“论证”两种方法及我指导和学生习作的例子来作一点说明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