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 , 很多家长抱着“一切为了孩子”的观念 , 对孩子过度关注 , 将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身上 , 令孩子格外焦虑 , 引发孩子的“情感窒息” 。 在“爱的枷锁”下 , 有些原本成绩优秀、性格直爽的孩子反倒患上了抑郁症 。 这些自以为是的过分关注 , 往往会使亲情变成悲情 , 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
孩子有时抗拒的并不是教育的内容 , 而是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控制、给予孩子的不恰当期待 , 常常会引发孩子的压力、焦虑和厌学心理 。 时下 ,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 , 家长该如何形成对孩子合理的期待?
首先 ,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当下的能力 , 明白哪些目标是通过孩子的努力可以达成的 。 家长的目标要和孩子自己的理想有契合之处 , 而不是让孩子放弃自我 , 全部接受父母的全部想法 。 此外 , 要避免不同家长给予孩子互相矛盾的期待 。
事实上 , 孩子想到家长的期待 , 是会有紧迫感的 。 做成了 , 会让孩子觉得被父母认可 , 如果做不成 , 也不应该让孩子认为父母会因此不爱自己 。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 , 让他们能够从身边可及的一个小目标开始 , 逐步去实现期待 。
要将家长给孩子的期待 , 变成一句鼓励孩子成长的良药 , 而非使孩子止步不前的障碍 。 著名心理治疗师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指出:“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 , 就是关注 。 我们爱某个人 , 一定会关注对方 , 进而帮助对方成长 。 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 , 调整心理状态 , 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 。 ”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 , 人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以接受人格中的所有方面 。 要知道 ,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 , 往往是父母让孩子接受“只有你做到什么 , 或者按照我的要求做了 , 我才会接纳你 , 肯定你和喜欢你” , 这会让孩子摒弃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愿望 , 而只接受被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 , 否认自己的错误和弱点 , 最终可能无法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 。
“双减”背景下 , 家长更要客观认识孩子的发展差异 , 和孩子一起科学分析孩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要客观看待孩子的优缺点 , 关注和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 真诚地赞赏;对孩子的付出和努力适时地鼓励;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和能力制定适当的培养规划 , 切勿拔苗助长;要学会读懂孩子的心理需要 , 不将自己的心理需要强加到孩子身上 。
要知道 , 有时孩子抗拒的并不是我们教育的内容 , 而是给予他的教育方式 。 所以 , 智慧家长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效沟通 。 比如 , 在青春期 , 沟通交流一定要学会面对青春期孩子成熟感与不成熟之间的矛盾 , 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 开放性与闭锁性之间的矛盾 ,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矛盾交替 。
所以 , 家长在交流中要多一些肯定 , 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倾听 , 少一些唠叨;多一些选择 , 少一些指令;给孩子多一份自主感 , 少一份控制感;多一些“我认为、我希望”的表达 , 少一些“你应该、你必须”的命令性的传达 。
(作者为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副理事长、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